龙王阁下有龙池,池在山头龙不知。
布水为云封洞壑,顺风吹雨到江湄。
出头天外星辰绕,举足南陲草木披。
遍界不曾藏听睹,六窗长蔽昼暝时。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辨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理解内容大意以及主题思想。
“初入丹霞”句:初次进入丹霞山。
龙王阁下有龙池,池在山头龙不知。
龙王阁下有龙池,龙王是山神。这句说:龙王阁下有龙池,龙王在山上不知道。
布水为云封洞壑,顺风吹雨到江湄。
布水为云封洞壑,指瀑布从高崖直泻而下,水雾弥漫,如同天上的云彩,遮蔽了山谷中的洞穴;风一吹,雨便顺着山涧飘流下来。这句写瀑布飞泻,云烟缭绕,风雨交加。
出头天外星辰绕,举足南陲草木披。
出头天外星辰绕,指瀑布从高处飞泻下来,水雾弥漫,如同天上的云彩,遮蔽了山谷中的洞穴;风一吹,雨便顺着山涧飘流下来。这句写瀑布飞泻,云烟缭绕,风雨交加。
举足南陲草木披,指瀑布从高处飞泻下来,水雾弥漫,如同天上的云彩,遮蔽了山谷中的洞穴;风一吹,雨便顺着山涧飘流下来。这句写瀑布飞泻,云烟缭绕,风雨交加。
遍界不曾藏听睹,六窗长蔽昼暝时。
遍界不曾藏听睹,指瀑布从高处飞泻下来,水雾弥漫,如同天上的云彩,遮蔽了山谷中的洞穴;风一吹,雨便顺着山涧飘流下来。这句写瀑布飞泻,云烟缭绕,风雨交加。
六窗长蔽昼暝时。这里的“六窗”,是指山壁中形成的六个天然洞口,也可以说是山体上突出的六面石壁。这六个洞口,在阳光照射下,犹如六扇明窗,所以叫“六窗”。这里说:“六窗长蔽昼暝时”,意思是说,山壁上的六扇明窗,常年被云雾遮掩,白天看不见,只有在黄昏时刻才露出真面目。
【答案】
译文:
(1)龙王阁下有龙池,龙王是山神。
(2)龙王山下的瀑布,如天幕般地笼罩着山间的洞穴;顺风流去,雨滴洒落江边。
(3)瀑布从高处飞泻下来,水雾弥漫,仿佛天空中的云彩,遮蔽了山谷中的洞穴;风一吹,雨便顺着山涧飘流下来。
(4)瀑布从高处飞泻下来,水雾弥漫,仿佛天空中的云彩,遮蔽了山谷中的洞穴;风一吹,雨便顺着山涧飘流下来。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丹霞山之胜景,诗以“初入”“出头”“举足”三字作结,把观瀑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
开头两句写龙王山下的瀑布,是一幅立体的画图:龙王阁下的瀑布,在山头之上,它那雄浑的水声和气势,是深藏在山头的龙所无法知晓的。接着写瀑布冲向天际,形成水帘,水雾弥漫,遮住了山洞。再往下写,瀑布从高处飞泻下来,水雾弥漫,仿佛天空中的云彩,遮蔽了山谷中的洞穴;风一吹,雨便顺着山涧飘流下来。最后写瀑布从高处飞泻下来,水雾弥漫,仿佛天空中的云彩,遮蔽了山谷中的洞穴;风一吹,雨便顺着山涧飘流下来。
全诗以“出”字领起,“出头”、“出足”二字用得极好。“出头”一词,使人想到瀑布从高处飞泻下来,水雾弥漫,仿佛天空中的云彩,遮蔽了山谷中的洞穴;风一吹,雨便顺着山涧飘流下来。这一联,把瀑布的气势写得淋漓尽致。“举足”一词,使人想到瀑布从高处飞泻下来,水雾弥漫,仿佛天空中的云彩,遮蔽了山谷中的洞穴;风一吹,雨便顺着山涧飘流下来。这一联把瀑布的气势写得淋漓尽致。
“遍界不曾藏听睹,六窗长蔽昼暝时。”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瀑布从高处飞泻下来,水雾弥漫,仿佛天空中的云彩,遮蔽了山谷中的洞穴;风一吹,雨便顺着山涧飘流下来。这句写的是瀑布飞泻的情景,但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是更进一步写瀑布飞泻之后的结果。“六窗长蔽昼瞑时”一句说的是山壁上的六个天然洞口,在阳光照射下,如同六扇明窗,所以叫“六窗”。这里说:“六窗长蔽昼暝时”,意思是说,山壁上的六扇明窗,常年被云雾遮掩,白天看不见,只有在黄昏时刻才露出真面目。这一句写出了瀑布飞泻之后的另一种景象。
“六窗长蔽昼瞑时”,这是诗人的想象。在诗人看来,六窗虽然被云雾遮掩,但仍然能够看见太阳的光芒。因此他进一步想象道:六窗里透出的光线照亮了大地,使整个大地都沐浴在阳光里了。
整首诗通过对瀑布飞泻之后的景象的描绘,表现了瀑布飞泻后的美丽景观和神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