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空云散碧霄澄,万里江山倚太清。
此夜月高人尽赏,谁家香冷梦初成。
光辉不作悲欢色,今昔偏从寒照生。
惟有雁翎斜度急,一行倒影入河明。

【解析】

(1)秋空云散碧霄澄,万里江山倚太清。(注释:秋天的天空里云彩散去,碧透的晴空显得更加明亮,万里河山都依傍着高远的天空。)

(2)此夜月高人尽赏,谁家香冷梦初成。(注释:今夜月光普照,人人尽情赏玩美景,不知谁家的香炉中还散发着袅袅香烟,让人在梦中初醒。)

(3)光辉不作悲欢色,今昔偏从寒照生。(注释:那明亮的月光,并不带有任何悲伤和欢乐的色彩,只是从寒冷的月光照射下,人们才感到它的存在。)

(4)惟有雁翎斜度急,一行倒影入河明。(注释:只有大雁展开双翼,斜飞而过的身影特别急促,倒映在水中的月光也分外明亮。)

赏析:

首联写中秋月色,是全词的起兴之笔。“秋空”二句,以“碧霄澄”为题旨,写中秋之夜天空澄净明朗,万里江山倚靠着高远的蓝天。这两句既描绘了中秋月色的美好,又点出了作者观景的感受——对明月的赞美之情。一个“倚”字把明月的光明、皎洁写得传神无比。

第二联写赏月,是全词的重点部分。上句说今夜月光普照,人人尽情赏玩美景。“人尽”二字,既表明月光普照的程度,又暗喻作者自己。这句中的“尽”字,有双重含义。其一,表示人人都在欣赏,没有遗漏;其二,表示人人都在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月色。下句说不知谁家的香炉中还散发着袅袅香烟,让人在梦中初醒。这一联写赏月时的情景,其中“谁家”二字,既表现了作者对月色的赞赏之情,也暗示了自己此时的心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同时,也写出了月色之美,使读者能够想象出一幅优美的画面。

第三联写月色给人带来的感受。“光辉”二句,用一“不作”一“偏从”作转折,突出月光的无私和恒常。这里,“光辉作”与“光辉不作”相对应,“悲欢色”与“寒照生”相对应,“今昔”与“寒照”相对应,“偏”与“作”相对应。这些词语的使用,既突出了月色的特点,又表现出作者的情感。

尾联写观月后的感慨。“惟有”二句,用“惟有”与“惟见”作对比,突出了雁群的迅疾。同时,也写出了月光给人带来的影响——使人忘却忧愁,产生新的希望。“一行倒影入河明”一句,既写了月亮倒影的美丽,又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这首词通过描写中秋月色的美丽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