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寻僧过峡桥,西风微雨马蹄骄。
一丘已谢闲名久,三径忽传佳气飘。
青草何嫌临玉节,绿杨偏欲系金镳。
病馀还有清谈兴,不觉龙钟白发饶。

【注释】

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属陕西)人。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曾任秘书监、太子太傅等职。其诗以五七言古体为多,有《王昌龄集》。峡桥:即峡口驿道上的桥。谢:推辞。三径:指隐居之地。青草何嫌临玉节:形容绿杨枝头垂挂着的柳叶,犹如翠玉一样。青草:指杨柳的嫩芽。玉节:指柳叶。绿杨偏欲系金镳:形容杨柳枝头垂下的柳叶,好像用金镳马缰拴住一样。系:系住。金镳:指马缰。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逸生活的田园诗。全诗以“过桥”为线索,通过描写过桥后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句“有客寻僧过峡桥”,写客人骑马经过峡谷中的一座桥梁。“客”指的是隐逸之人,“僧”则是指隐居山林的僧人。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隐士们骑马过桥的生动画面。峡桥是隐逸之人经常经过的地方,因此他们在这里相遇是常有的事。

第二句“西风微雨马蹄骄”,描写了过桥后的景色。西风吹拂着细雨,使得马蹄显得有些骄傲。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西风和雨水给马匹带来的影响。

第三句“一丘已谢闲名久”,表达了隐逸之人对于名利的淡泊与超脱。“一丘”指的是隐逸之地,“闲名”则是指名声和名誉。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赞美之情。在隐逸生活中,人们可以远离世俗的纷争和功名利禄,享受宁静与自由的时光。

第四句“三径忽传佳气飘”,描述了隐居之地周围环境的优美。“三径”指的是三条小路,象征着隐逸之地的幽深与神秘。“佳气”则是指美好的气息,这里指代的是隐逸之人的生活状态。这两句诗描绘了隐逸之地周围的美景和气氛,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五句“青草何嫌临玉节,绿杨偏欲系金镳”,描写了隐逸之地的环境与氛围。“青草”指的是生长在地面上的青草,“玉节”则是指青草上面的叶子。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草比作翠玉。“绿杨偏欲系金镳”则形容杨柳树枝上垂挂着的柳叶,好像用金镳马缰拴住一样。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隐逸之地环境的赞美之情。在隐逸之地,青草与杨柳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第六句“病馀还有清谈兴”,表达了作者对于清谈之乐的热爱。“病馀”指的是身体虚弱的时候,“清谈”则是指高雅的对话或谈论。这两句诗描绘了作者在身体不佳的情况下仍然热爱清谈的情景。在隐逸之地,人们可以畅谈诗词歌赋、哲学思想等高深的话题,这种交流方式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还能够激发思考与智慧。

最后一句“不觉龙钟白发饶”,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龙钟”指的是年老体衰的样子,“白发”则是指头发变白的现象。这两句诗描绘了作者对自己年龄增长的无奈与感慨。在隐逸之地,人们可以感受到岁月如梭、光阴荏苒的感觉,这种感慨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与领悟。

【译文】

有位朋友骑马经过峡谷中的一座桥梁,秋日西风微微细雨吹拂,马蹄显得颇为得意。

一条小溪已经废弃不用很久了,但突然传来消息说它又有了生气。

小草何必去担心被踩在脚下呢?绿杨枝头倒映着阳光,仿佛用金镳马缰拴住了一样。

身体衰弱却还喜欢清谈,不知不觉中已经感到自己年事已高,头发稀疏了许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