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终当尽,岂为斯人悲。
毕生述孔业,一半遭乱离。
我有大泽僻,远引疑先几。
朝游石镜峰,暮归洗马池。
浮沉三十年,见闻无旧知。
因人理南策,相见海之湄。
不敢论往事,欣然为后期。
雷宗依东林,心迹毋相遗。
乘兴每倏然,系舟雷峰陲。
乐事不可待,寒暑嗟密移。
一旦成朝露,厥嗣哀淋漓。
挥涕想音容,抱像乞一辞。
展轴犹俨然,相对如昔时。
生死俱不言,后世谁当疑。

【题卫其自小像】

百岁终当尽,岂为斯人悲。

毕生述孔业,一半遭乱离。

我有大泽僻,远引疑先几。

朝游石镜峰,暮归洗马池。

浮沉三十年,见闻无旧知。

因人理南策,相见海之湄。

不敢论往事,欣然为后期。

雷宗依东林,心迹毋相遗。

乘兴每倏然,系舟雷峰陲。

乐事不可待,寒暑嗟密移。

一旦成朝露,厥嗣哀淋漓。

挥涕想音容,抱像乞一辞。

展轴犹俨然,相对如昔时。

生死俱不言,后世谁当疑。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卫其为其自画像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卫其”为线索,通过描绘卫其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表达了对卫其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诗人开篇就点明了卫其的生命历程:“百岁终当尽,岂为斯人悲。”这句话表达了卫其虽然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是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为其他人所动。这种坚定的信念和追求,使得他能够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不为他人所动摇。

诗人描绘了卫其的生活状态:“毕生述孔业,一半遭乱离。”这句话描述了卫其在一生中一直致力于学习和传播孔子的思想,但不幸的是,他的一生也遭受了战乱的困扰。这种生活状态既体现了卫其的坚韧和毅力,也反映了他对孔子思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诗人转向了卫其的精神世界:“我有大泽僻,远引疑先几。”这句话描绘了卫其远离尘嚣、隐居山林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和内心的深深向往。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卫其对于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他在思考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诗人描绘了卫其与外界的交流:“朝游石镜峰,暮归洗马池。”这句话描绘了卫其在一天中从山上到山下的活动,展现了他忙碌而又充实的生活态度。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卫其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人转向了卫其的内心世界:“浮沉三十年,见闻无旧知。”这句话描绘了卫其在过去三十年中的起伏不定,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结识了许多朋友,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诗人描绘了卫其的人生观念:“因人理南策,相见海之湄。”这句话描绘了卫其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态度,他相信人的命运是由自己决定的,而大海则代表了无限的可能和机遇。

诗人描绘了卫其的情感世界:“不敢论往事,欣然为后期。”这句话描绘了卫其对于过去的回顾和反思,但他并没有被过去束缚住,而是更加积极地面对未来。

诗人描绘了卫其的理想境界:“雷宗依东林,心迹毋相遗。”这句话描绘了卫其在追求理想境界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不被世俗所迷惑。

诗人以卫其的画像作为结尾:“展轴犹俨然,相对如昔时。”这句话表达了卫其的形象依然栩栩如生,与他曾经的岁月相对照。这既是对卫其形象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他人生的一种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卫其的描绘,展现了他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表达了对卫其的赞美和怀念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