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都而臣俞,千古瞻清夷。
天性不可易,相得宁无时。
昏庸弃忠良,芳洁蒙谗讥。
不可终如何,若命殆安之。
嗟尔楚屈平,忧心亦孔哀。
宠眷鲜克终,练要捐尘埃。
武关不还辕,余马独徘徊。
亲知复弗谐,日暮谁为媒。
皇天安足问,云旗空委蛇。
终焉从彭咸,江中悲不悲。
愤惋匪骨肉,中情恒相随。
形骸既勿恤,修名欲何为。
灵枢返宵夙,九曜争光辉。
章黻晔且煌,旧乡亦有犁。
寸心苟不忘,率土皆潢池。
日月有明晦,桀挚奚是非。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才华。诗人通过咏史的方式,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

第一句“君都而臣俞,千古瞻清夷。”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君王形象。这里的“君都”指的是强大的国家,而“臣俞”则是指贤明的大臣。诗人通过对这个理想国家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望。

第二句“天性不可易,相得宁无时。”强调了人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只有在合适的时间才能实现最好的效果。这里的“相得”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宁无时”则是指这种和谐关系是永恒的。诗人通过对这个观点的阐述,表达了他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第三句“昏庸弃忠良,芳洁蒙谗讥。”揭示了历史上的一些悲剧事件。这里的“昏庸”指的是无能的君主,而“忠良”则是指忠诚勇敢的人。诗人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对忠诚人士的同情。

第四句“不可终如何,若命殆安之。”表达了诗人对于命运的无奈。这里的“终焉”指的是终结,而“若命殆安之”则是指命运难以预测。诗人通过对这个观点的表述,传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第五句“嗟尔楚屈平,忧心亦孔哀。”引用了屈原的故事来说明诗人的情感状态。这里的“嗟尔”是对屈原的称呼,表示对他的尊敬。“忧心亦孔哀”则是指诗人内心充满了悲伤。诗人通过引用这个故事,表达了他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和对其遭遇的同情。

第六句“宠眷鲜克终,练要捐尘埃。”反映了诗人对于宠幸之人结局的感叹。这里的“宠眷”指的是受到宠爱的人,而“练要”则是指高位。诗人通过对这两个词的运用,表达了对于权力斗争中失败者的惋惜和对于成功者命运的关注。

第七句“武关不还辕,余马独徘徊。”描绘了诗人对于战争的厌恶。这里的“武关”指的是一个关口,而“不还辕”则是指不返回军队。诗人通过对这个场景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和平的追求和对战争的反感。

第八句“亲知复弗谐,日暮谁为媒。”表达了诗人对于亲友关系的担忧。这里的“亲知”指的是亲近的朋友或家人,而“弗谐”则是指关系不合。诗人通过对这个观点的表述,传达了他对于家庭和朋友之间矛盾的忧虑。

第九句“皇天安足问,云旗空委蛇。”表达了诗人对于天意的怀疑。这里的“皇天”指的是天意,而“安足问”则是指不值得询问。诗人通过对这个观点的论述,传达了他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不信任和对现实问题的执着追求。

第十句“终焉从彭咸,江中悲不悲。”表达了诗人对于死亡的态度。这里的“彭咸”指的是古代的一个著名人物,而“江中悲不悲”则是指是否值得悲哀。诗人通过对这个观点的表述,传达了他对于生死轮回的认识和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第十一句“愤惋匪骨肉,中情恒相随。”表达了诗人对于感情的执着。这里的“愤惋”指的是愤怒和忧伤,而“匪骨肉”则是指非亲生的人。诗人通过对这个观点的表述,传达了他对于亲情的重视和对于情感纠葛的感慨。

第十二句“形骸既勿恤,修名欲何为。”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的态度。这里的“形骸”指的是身体,而“修名欲何为”则是指追求名誉的目的是什么。诗人通过对这个观点的阐述,传达了他对于物质追求的不屑和对于精神追求的重视。

第十三句“灵枢返宵夙,九曜争光辉。”描述了星辰的运转,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这里的“灵枢”指的是星辰的运行,而“返宵夙”则是指回归到夜晚。诗人通过对这个景象的描述,传达了他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于宇宙奥秘的敬畏。

第十四句“章黻晔且煌,旧乡亦有犁。”描绘了华丽的服饰和农田,暗示着生活的现实。这里的“章黻”指的是华丽的服饰,而“晔且煌”则是指明亮耀眼。诗人通过对这个景象的描述,传达了他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和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第十五句“寸心苟不忘,率土皆潢池。”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责任的认识。这里的“寸心”指的是内心,而“潢池”则是指混乱之地。诗人通过对这个观点的表述,传达了他对于个人命运的关注和对于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第十六句“日月有明晦,桀挚奚是非。”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看法。这里的“日月”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而“明晦”则是指光明与黑暗的变化。诗人通过对这个观点的论述,传达了他对于历史发展的观察和对于善恶是非的评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