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浦孤舟玉露寒,戌楼鸣鼓烛花残。
青云怅望孙弘阁,白首飘零子夏冠。
秋梦过家惟伏枕,月华临水独凭栏。
参差欲就淮南隐,已见山中桂树团。

【赏析】

“独吟”诗作于元代,作者为宋末元初著名诗人方回。方回一生仕途坎坷,晚年归隐家乡,与友人赋诗自娱。此诗即是他在隐居期间所作。

首联:“湘浦孤舟玉露寒,戌楼鸣鼓烛花残。”

湘水之浦,孤舟独泊;戍楼之下,鼓声四起。这是一幅典型的边塞夜景。在寒冷的月下,江边的渔家早已收网入舱,戍楼上的士兵们也早早熄了灯火准备休息。此时,诗人独自坐在小船上,望着江面上的月光,心中不禁生出无限的感慨。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凄凉的边塞夜景,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颔联:“青云怅望孙弘阁,白首飘零子夏冠。”

诗人站在江边的小船上,望着远处的山峦,心中不禁想起了过去的事情。他想到了曾经的辉煌,想到了曾经的梦想,但如今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只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和遗憾。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将自己比作孙弘(东汉名臣),将自己比作子夏(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称)。这种比喻既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也抒发了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颈联:“秋梦过家惟伏枕,月华临水独凭栏。”

诗人回到家乡后,过着隐居的生活。他常常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月光,回忆起过去的种种往事。这里的“秋梦”一词,既指故乡的景致,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而“伏枕”一词,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思念家乡、无法入睡的情景。同时,他也喜欢在月光下漫步江边,欣赏美丽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恩赐。这里的“水”、“栏”二字,更是增添了几分闲适和惬意。

尾联:“参差欲就淮南隐,已见山中桂树团。”

诗人在隐居生活中,时常思考自己的未来。他希望能找到一处理想的隐居之地,过上清静自在的生活。在这里,“淮山”指淮南一带的山水风光,是诗人向往的地方。而“桂树团”则是指山上的桂花树结出了一团桂花,象征着丰收和吉祥。这里的“参差”一词,既指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也暗示着人生的不定性和变化。最后一句则是诗人的愿望:希望在淮南的山水间安享余年,看到满山遍野的桂花树。

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含蓄。通过对湘浦孤舟、戍楼鸣鼓、秋梦过家等景物的描绘,以及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展望,诗人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哲理。同时,诗歌中的许多成语和典故也被巧妙运用,使得整首诗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