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公本是禅林秀,更爱祇园在近乡。
问柳寻花唯竹杖,解衣支枕有山堂。
云浮世界知空寂,雪满头颅叹老苍。
闻说庵摩罗结果,灯前攀取一开尝。

注释:

  1. 支公本是禅林秀,更爱祇园在近乡。
    支公:指支遁,南朝刘宋时期著名僧人。
    禅林:指佛教寺院。
    秀:美好。
    祗园:指祇园寺,南朝齐代的名刹,位于建康(今南京)城东。
  2. 问柳寻花唯竹杖,解衣支枕有山堂。
    问柳寻花:指游览欣赏自然风光。
    唯:只、仅仅。
    竹杖:用竹子做的拐杖。
    解衣支枕:形容安适自在,无所拘束。
  3. 云浮世界知空寂,雪满头颅叹老苍。
    浮:浮动、飘荡。
    世界:指人间世。
    寂:寂静无声,这里指空虚。
    老苍:衰老的样子。
  4. 闻说庵摩罗结果,灯前攀取一开尝。
    庵摩罗果:梵语音译为“庵摩勒伽”,是一种水果。
    灯前攀取:在油灯前品尝。
    开尝:尝新。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创作的七言律诗组,描绘了作者游历江南时所见的自然景观以及内心的感慨。

第一首诗描述了支遁和尚对禅宗寺院和家乡美景的喜爱。支公是南朝刘宋时期的一位高僧,他的禅学造诣深厚,对佛教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而支遁则是他的字号,意蕴深远,体现了他对佛理的精进与执着。他居住在远离都市喧嚣的禅房之中,那里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环境宁静祥和,仿佛与世隔绝,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这里的“禅林”指的是佛教寺院,而“在近乡”则意味着离故乡并不遥远,这种距离感使得诗人更加珍惜与自然的联系,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淡薄和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第二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态度。诗人以“问柳寻花唯竹杖,解衣支枕有山堂”作为开头,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图。这里的“问柳”和“寻花”都象征着对自然美的探索与欣赏。而“惟竹杖”则表明了诗人的简朴与随性,他用竹子制成的拐杖来行走,既体现了对自然的亲近,又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接下来,“解衣支枕有山堂”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安逸舒适,他躺在山堂中,无需被束缚于俗事之中,这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于物质享受的淡泊。

第三首诗转向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云浮世界知空寂,雪满头颅叹老苍”两句,通过“云浮世界”和“雪满头颅”这两个意象,表现了诗人对世界的虚无感和对生命衰老的感慨。这里的“知空寂”意味着理解到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虚幻的,而“叹老苍”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生命的哀叹。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深刻理解。

尾联以“闻说庵摩罗结果,灯前攀取一开尝”作为收束。在这里,“庵摩罗果”是佛教中的一种特殊的果实,它代表了修行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而“灯前攀取”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微弱灯光下品尝这种果实的情景。这个细节既是对前文诗意的延续,也是诗人对佛法实践的赞美。通过这一动作,诗人表达了对佛法真谛的渴望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支遁和尚的生活场景和心境的描绘,以及对自然界和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同时,这首诗也传达了一种超越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追求,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