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每为看山出,唯有山云不待期。
草长乍经春雨后,江明偏近夕阳时。
前林犬吠僧归远,古殿钟鸣客散迟。
除却陶潜贪酒盏,不知莲社复容谁。
山人每为看山出,唯有山云不待期。
草长乍经春雨后,江明偏近夕阳时。
前林犬吠僧归远,古殿钟鸣客散迟。
除却陶潜贪酒盏,不知莲社复容谁。
诗句释义与赏析
第一首
“山人每为看山出”:诗人每次外出都是为了欣赏山景。
“唯有山云不待期”:在诗人眼中,山中云雾的变化无需等待,总是那么自然且迅速出现。
第二首
“草长乍经春雨后”:春天的小雨让刚刚发芽的草地变得生机勃勃。
“江明偏近夕阳时”:太阳即将落山时,江面显得格外明亮。
第三首
“前林犬吠僧归远”:在山林中,当僧人归来时,远处传来犬吠的声音。
“古殿钟鸣客散迟”:寺庙里悠长的钟声回荡,客人离去的时间也相对较晚。
第四首
“除却陶潜贪酒盏”:除了陶渊明之外,其他人可能不会像他那样沉迷于饮酒。
“不知莲社复容谁”:对于加入佛教莲社的人来说,他们的身份和能力都是未知数。
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著名文人顾璘的一首七言律诗。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自然而又充满禅意的山水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人物活动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第一首诗中,诗人用“山人每为看山出”、“唯有山云不待期”等句子来描绘自己的旅行经历和心境。诗人似乎每次外出都是为了欣赏山景,而山中的云雾变化则成为了诗人心中的一种期待,它们无需等待,总会如期而至。这种描述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第二首诗则转向了春日的草原和江水。春雨过后,草木萌发,江水在夕阳下更加明亮,这种对比鲜明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第三首诗进一步描绘了寺庙里的一幕。僧人归来时,远远地就能听到犬吠声,而古殿中的钟声则伴随着人们离开,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最后一首都是对人生和信仰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比陶潜和莲社的人物,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生活的超脱以及对更高境界的追求。这种思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潮流。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赞美、对于人生的思索以及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它不仅仅是一首描写山水的诗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