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波飞舞雪山摧,苍野喧轰万壑雷。
猛势欲翻坤轴侧,大声遥向昊穹来。
昆阳虎豹寒应慄,瀚海鱼龙倒却回。
有客披襟还借问,此中噫气为谁哀。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首句“白波飞舞雪山摧”,描述了狂风席卷雪山,波涛翻滚的景象。这里的“白波”指的是大风中卷起的浪花,而“雪山摧”则形象地描绘出风力之大,足以摧毁山岳。这种描写手法既展现了自然的力量,又突出了风的力量。
次句“苍野喧轰万壑雷”,进一步描绘了风声在广阔田野和山谷中回荡的情景。这里的“苍野喧轰”形容声音大得如同雷鸣一般,而“万壑雷”则强调了山谷中的回响之强烈。这种描述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狂风怒号、雷鸣电闪的世界中。
第三句“猛势欲翻坤轴侧”,则是将风力比作能够撼动大地的巨力。这里的“坤轴”指的是大地,而“侧”则暗示着风力的强大程度。这种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还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与神奇。
第四句“大声遥向昊穹来”,进一步强调了风声之浩大,它似乎要穿透天际,直达遥远的宇宙。这里的“昊穹”指的是天空,而“来”则表明声音的传播之远。这种描述让人感受到风的气势磅礴,犹如一股洪流直冲云霄。
第五句“昆阳虎豹寒应慄”,则以动物为喻,形容风势之猛烈。这里的“昆阳”可能是一个地名,而“虎豹”则是动物的象征。当风势如此强劲时,连凶猛的野兽也感到恐惧,纷纷发抖。这种描写既富有想象力,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第六句“瀚海鱼龙倒却回”,则是以海洋生物为喻,形容风的力量之大。这里的“瀚海”指的是广阔的海洋,而“鱼龙”则是海洋生物的象征。当风力如此之强时,海洋中的生命也难以承受,纷纷逃回水中。这种描写既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性。
最后一句“有客披襟还借问,此中噫气为谁哀”,则是以人物为喻,表达作者对风的感慨之情。这里的“有客”指的是诗人自己,而“披襟还借问”则表示诗人想要询问风的来源和目的。由于风的威力巨大,诗人不禁感叹:“此中噫气为谁哀?”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之力的深深敬畏,同时也透露出他对风的不解和好奇。这种表达方式既含蓄又深沉,给人以深思的空间。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手法,使诗歌富有画面感和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