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随飞鸟起高天,俯逐游鱼坠九渊。
若遣王阳经此地,定知中道即回鞭。

”`

度退田安乐诸坡三首 其一

仰随飞鸟起高天,俯逐游鱼坠九渊。
若遣王阳经此地,定知中道即回鞭。

注释:
仰随飞鸟起高天:仰望着随着飞鸟一起升向高空。
俯逐游鱼坠九渊:俯身追赶游动的鱼儿,落入深潭。
若遣王阳经此地:如果派王阳经过这个地方。
定知中道即回鞭:肯定会知道中间道路就应该回来抽马。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图。诗人以飞鸟和游鱼为引子,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胸怀壮志。诗中的“仰随飞鸟”和“俯逐游鱼”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心境和行动,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美丽的自然之中。最后一句“若遣王阳经此地,定知中道即回鞭”更是体现了诗人的决心和自信。他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这次旅行获得更多的收获,并且会在旅途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但最终他还是会回到原点,因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它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度退田安乐诸坡三首 其二

平峦绝顶路逶迤,飞盖青霄引画旗。
只恐人从千里见,误传旌节降云师。

注释:
平峦绝顶路逶迤:平坦的山峦和最高的山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曲折的道路。
飞盖青霄引画旗:指马车飞驰,旗帜飘扬,仿佛在天空中画出一道道美丽的景象。
只恐人从千里见:只怕有人从远方看到这一幕。
误传旌节降云师:误以为是旌节(古代官员的仪仗)降落云中,其实是将军经过。

赏析:
这首诗继续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风光画面。诗人用平峦绝顶来象征高远的志向和境界,而蜿蜒曲折的道路则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种种曲折和坎坷。飞盖青霄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高远的境界和追求。接着,诗人又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马车飞驰,旗帜飘扬,似乎在天空中画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只是暂时的,它们可能被人从远处看到,但却不会真正改变什么。最后一句“只恐人从千里见,误传旌节降云师”则是对前一句的巧妙回应。诗人用了一个典故——旌节降云师,意指将军路过此地时带来的军队和威势。这里的旌节指的是古代官员的仪仗,而将军则是军事力量的象征。诗人借此表达自己虽然拥有高远的志向和能力,但仍然担心别人会误解或曲解自己的真正意图和行为。这种担忧和忧虑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他既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又担心外界的误解和阻碍。然而,正是这种矛盾和纠结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度退田安乐诸坡三首 其三

仰随飞鸟起高天,俯逐游鱼坠九渊。
若遣王阳经此地,定知中道即回鞭。

注释:
仰随飞鸟起高天:仰望着随着飞鸟一起升向高空。
俯逐游鱼坠九渊:俯身追赶游动的鱼儿,落入深潭。
若遣王阳经此地:如果派王阳经过这个地方。
定知中道即回鞭:肯定会知道中间道路就应该回来抽马。

赏析:
这首诗继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与之前的两首诗相比,这一首更加侧重于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个人内心的情感体验。诗人通过描绘自己仰望飞翔的飞鸟、俯冲追捕游鱼的动作,展现了自己与自然界密切相连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亲近,也反映了他对生命活力的赞美和敬畏之情。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典故“王阳”来增加诗歌的文化底蕴和深度,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其中的内涵和寓意。最后一句“定知中道即回鞭”则是对全诗主题的升华和总结。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只要有人能领会他的心意和意图,他就会按照计划行事,不会半途而废。这既是对自己行为的保证,也是对读者的一种期待和鼓励。总之,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明代诗歌的珍品之一。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和感受,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感悟。同时,这首诗还体现了明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作用。

顾璘的《度退田安乐诸坡三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文情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更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它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明代诗歌的珍品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