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俗昧上善,高贤葆清真。
图牛惮为牺,古墓今犹珍。
松风有馀听,草露无长春。
徒使轻举士,依稀慕芳尘。
【注释】
- 薄俗:指当时风气不正的世俗。昧:蒙蔽;不明。上善:最高的道德修养,即“至善”。高贤:高尚的贤人。葆:保持。清真:指清高的品德。
- 图牛:指杀耕牛供祭祀之需。惮(dàn):害怕。为牺:做牺牲。
- 古墓:指古代坟墓。今犹珍:如今还珍贵。
- 松风:松林中的风声。有馀听:指听到的松风悠扬悦耳。
- 草露:指草上的露水。无长春:指草木不常青,比喻世事无常、人生短暂。
- 徒使:白白地让人。轻举士:指那些轻易地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 依稀:隐隐约约;模糊不清。慕芳尘:羡慕美好的名声与事迹。
【赏析】
《隐居墓》是唐代诗人王绩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借对古人隐居行为的赞颂,表达了自己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甘于隐逸的思想情感。
首联以“薄俗昧上善”起兴,指出世人多有不善之事,而“高贤”者却能保持其高尚的品德和清正的操守。这里的“薄俗”,指的是世俗的风气,而“上善”则是指最高的道德修养,也就是“至善”。诗人认为,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被世俗的风气所迷惑,失去了最宝贵的品质——善良。然而,那些真正高尚的贤人却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保持着他们清正的品质和道德修养。这种对比鲜明地突出了诗人对高尚品质的追求。
颔联借用了两个典故来说明“高贤”们如何保持他们的清真。第一个典故是关于“图牛”的故事。在这里,“图牛”指的是为了祭祀而杀耕牛,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然而,那些真正的贤人却能够保持他们的清真,不受这些世俗观念的影响。第二个典故则是关于古时的墓地,它象征着那些逝去的生命和他们的高尚品质。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表达了对高尚品质的赞美和对世俗风气的批判。
颈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这里的“松风有馀听”指的是在松林中听到松风的声音,那种声音悠扬而悦耳,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而“草露无长春”则意味着草木不常青,暗示着世间万物都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这里的“无长春”也暗含了诗人对于名利和名声的淡泊态度,他不愿意追求那些虚幻的东西,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质朴、真实的生活状态。
尾联直接点明了主题,即那些轻易地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是徒劳无功的。他们虽然有着远大的志向,但在现实中却往往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诗人则不同,他宁愿选择隐居,过着简朴而恬静的生活,也不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这里的“徒使”指的是白白地让人感到困惑或失望,而“依稀慕芳尘”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名声与事迹的向往之情,他并不想被人误解或误认为是追求这些虚名的人。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尚品质的追求以及对世俗风气的批判态度。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悟,诗人传达出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的变化以及文人对于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