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仪拓洪宇,灵山开福庭。
洞天窍华阳,地肺浮金陵。
展公始羽化,茅君遂遐升。
王老发玄旨,上元授真经。
乘风出埃壒,餐霞谢膻腥。
三真登虚府,九锡冠仙卿。
百神镇侍卫,八极恣游行。
金堂日星耀,玉洞烟云冥。
天地咸得一,万古歌清宁。
【注释】
- 太仪:即天仪,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仪器,用以测天象。拓洪宇:拓展宇宙。灵山: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开福庭:开辟幸福之境。
- 窍:孔。华阳:古地名,今四川新繁县西。地肺:指大地的心脏,这里指金陵(今南京)。浮金陵:在金陵上空漂浮。展公:指展雄、展伟等东汉末年著名的道士,传说曾得神人授《太平经》,后羽化登仙。遂遐升:遂即“于是”、“就”的意思,遐升即远行,指升入仙界。
- 王老:汉代的方士王良,相传他能与仙人对话。《玄秘要略》载:“王良能为车御,得风后之术。”发玄旨:传达玄妙的旨意。上元:道教称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此指农历正月十五。授真经:给人们传授道经。
- 乘风出埃壒:乘着清风飞出尘世。埃壒:尘埃。餐霞:食用霞光。谢膻腥:消除膻味。膻腥:动物的肉所散发出来的香味。
- 三真:指三位真人,此处指茅盈、茅固、毛义。三君:即《庄子·逍遥游》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虚府:神话传说中的天帝藏书之所,这里泛指仙境。九锡:古代帝王赐给有功之臣的九种礼赏之物,此处指赐给真人的九种礼物。冠:加于头上,表示尊贵。
- 百神:各种神灵,这里泛指众仙。镇侍卫:镇守保护。八极:指四面八方。恣游行:任意遨游。
- 金堂:指道家所说的“金阙玉京”,是神仙所居的天宫。日月:这里指太阳和月亮,象征光明正大。耀:照耀。玉洞:指道家所称的“瑶池”,是神仙聚会的地方。烟云:云雾。冥:幽暗不明。
- 天地咸得一:《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指道、天、地三者都得到了道的统摄而和谐统一。万古歌清宁:《道德经》说:“天下皆知善之为善,亦皆知不善之为不善;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这两句表明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赏析】
这是一首赞颂茅山道术的诗篇,作者以诗人的眼光和笔调,描写了茅山上的自然景观和道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开头两句写茅山宏大的气势和神圣的境界。天仪是测量天文的工具,这里用来象征广阔的天地;灵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比喻道门的清净之地。诗人用“拓洪宇”和“开福庭”这两个词语,把天和地联系起来,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广大无边的空间。接着写洞天华阳,指代茅山所在的地区,这里又把大自然比作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地肺”是指大地的心脏,也就是金陵(今南京)。诗人用“浮”字来形容大地在云雾中飘荡的样子,显得神奇美妙,令人神往。最后一句写茅山上的道士们已经羽化登仙,成了神仙。王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曾经得到过仙人的指点,后来就飞升到了神仙的住所。
第二段从时间上展开,描写茅山上道士们的活动。“展公始羽化”指的是西汉时期的道士展雄,他曾获得神人的指点,后来就升入了仙界。“遂遐升”则是指茅山上的其他道士们也纷纷获得了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第三句“王老发玄旨”,王老就是王良,他曾经与仙人对话,得到了许多玄妙的道理,所以后来就传授给他人。第四句“上元授真经”,上元是道教中的一个重要节日,这里是指皇帝给道士颁发道经的日子,也是他们获得真经的时刻。这些道士们不仅自己修炼成仙,而且还将这种高尚的精神传承给后人。
第五段写茅山上道士们的生活状态。他们骑在白鹤背上,乘着风儿飞向高空;他们口中咀嚼着霞光云影,身上散发着香气;他们头顶着九锡冠冕,身披八件礼服,自由自在地遨游在四方;他们住在金阙玉京之上,沐浴在日月星辰之下。这些句子都运用了极其华丽的辞藻来描绘道士们超凡脱俗的生活环境。
第六段则是对茅山道术的高度概括。“三真”指的是茅山道士们三位真人——茅盈、茅固、毛义。他们都是道教中的重要人物,被尊奉为神仙。第九句“百神”指的是所有神仙,这里指的就是茅山道术的信徒们。“镇侍卫”指的是他们在道术的保护下能够镇守一方平安,不受妖魔鬼怪的侵扰。“八极”则是指四面八方,这里指的是道士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遨游于天下各地。最后一句“金堂日星耀”指的是他们居住的宫殿如同日出东方时的太阳一样灿烂辉煌;“玉洞烟云冥”指的是他们的居所仿佛置身于虚无缥缈的仙境之中。
最后一段则是对全文主题的总结。“天地咸得一”是道教的至理名言,意味着天地万物都遵循着同一个道理——道;“万古歌清宁”则是表达了一种永恒的美好理想,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人们都应该追求和平安宁的生活。这首诗通过赞美茅山道术的崇高地位以及道士们的生活情趣,展现了道教追求自然和谐、超脱尘世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