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亦令主,胡乃弃贤人。
本志苟非合,多言徒累身。
贾生八九策,绛灌固宜嗔。
长沙一谪宦,旧宅遗千春。
清泠井泉水,孰谓非公神。
【注释】:
- 贾太传宅:指贾谊的故宅。贾谊曾作《吊屈原赋》,被汉武帝贬为长沙郡太傅,后抑郁而亡,故称其宅为“贾太传宅”。
- 汉文亦令主:汉朝的文帝也是一位英明的君主。
- 胡乃弃贤人:为什么胡亥(即秦二世)抛弃了贤能的人呢?
- 本志苟非合:本来的志向和目标如果不符合,就会多说话而无益。
- 绛灌:绛侯周勃、灌婴将军。绛灌二人是西汉开国功臣,与贾谊有政治上的不同见解。
- 长沙一谪宦:长沙县(今湖南长沙)的一位被降职的官员,指贾谊。
- 清泠井泉水:清凉的井水,比喻纯洁的人格。
- 孰谓非公神:谁能够说是神灵不保佑他(贾谊)呢?
【赏析】:
此诗借贾谊的不幸命运,抒发诗人对统治者昏庸误国的感慨。首联点出贾谊的遭遇,二联说明贾谊被斥的原因,末联抒发诗人对贾谊的同情。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风格平易朴实。
贾谊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著有《过秦论》、《治安策》等。他因直言极谏,遭忌被贬为长沙太傅,在长沙三年,抑郁而死。他的悲剧,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这首诗就是作者借贾谊之死,抒发他对当时朝廷中权臣独霸、贤能者受排挤的愤慨之情。
开头两句,就直截了当地指出贾谊遭到贬谪的缘由:“汉文亦令主,胡乃弃贤人。”汉文帝是一位比较英明的君主,但贾谊却遭受贬谪。这两句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首先,它表明了汉文帝并非没有知人之明,他能够识别出贾谊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才。其次,它又说明了贾谊的遭遇,是由于他的政见与当时的皇帝不符。这种观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所以,贾谊被贬,并不是因为犯了什么罪,而是因为他的观点触犯了皇帝。
第三、四句进一步揭露了造成贾谊冤死的罪魁祸首:“本志苟非合,多言徒累身。”贾谊之所以受到贬谪,就是因为他的志向与现实不合,所以他的话太多了,反而拖累了他的身子。这里的“多言”指的是贾谊经常发表一些批评朝政的意见。
接下来几句,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贾生八九策,绛灌固宜嗔。”贾谊曾经提出了许多改革的建议。但是这些建议并没有被采纳,反而遭到了绛侯周勃、灌婴等大臣的反对。这些人是当时的政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他们反对贾谊的改革措施,是因为害怕改革会给他们带来不利的影响。
最后几句则是诗人对自己的遭遇的感慨:“长沙一谪宦,旧宅遗千春。”自己曾经担任过长沙太守这样的高官,但现在却被贬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去做官。虽然现在的处境已经变得很糟糕,但是过去的一切都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一切都只是过去的影子而已。因此,诗人感叹道:“清泠井泉水,孰谓非公神?”这里的“清泠”,形容井水清澈透明。“孰谓”的意思是“怎么可以这样说”。“公神”,指的是神明、神灵。诗人认为,即使是像水一样清澈透明的井水,也不能说它不是神明所赐的神水。因此,他认为贾谊的遭遇也是神灵所安排的命运,不值得过分地悲哀和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