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山一片石,万古沉荒烟。
虽留蝌斗字,精光暗当年。
邵公命世佐,埋玉封高阡。
移尔置道左,佳名永相传。
【注释】:
- 宗伯邵公寿藏诗四首:此诗为祝寿之作,邵公,即周邵公,名姬旦(周武王时的太师),周公旦的叔父。他辅助武王建立国家,又辅佐成王治理天下,功绩卓著,死后追封为上公,故称“宗伯”。寿藏,祝寿的意思。
- 彗山:指周代的华山,华山有座烽火台,相传是周穆王巡游天下时所建。
- 石:华山上的一块石头,传说是周穆王在华山的烽火台上刻的。
- 万古沉荒烟:意思是说这块石碑已经埋藏在万古长流的黄河之中。沉,深埋;荒,荒芜。
- 蝌斗字:形容石碑上文字笔画清晰如蝌蚪争斗的样子。蝌斗,蝌蚪爬行的样子。
- 精光暗当年:意思是石碑上的文字虽然清晰,但已经无法恢复当年的光辉。精光,光亮;暗,失去光亮。当年,昔日或从前。
- 邵公命世佐:指邵公辅佐过武王、成王等君王。命世之佐,指辅佐帝王的能臣。
- 埋玉:将石碑埋入地下,喻指将石碑作为传家之宝。玉,贵重之物。
- 高阡:指埋葬的地方很高,也指坟墓高大。阡陌,古代田间的道路纵横交错,引申为坟地。
- 移尔置道左:把石碑移动到路边。左,旁边。
- 道左:路旁,也指路边,引申为朝廷中的位置。
- 佳名永相传:美好的名声永远流传下去。佳名,美好的名字。
【赏析】:《诗经·大雅》中有《文王》篇云:“于昭于天,文王之德之纯。”这是对周文王的赞美,也是对他子孙后代的期望。这首诗就是用这样的思想来祝愿邵公之子继承父亲的遗志,成为一代贤臣。
首句以华山巨石起兴,点明主题。华山,位于今山西省境内,主峰莲花峰海拔2154.9米,因周代在此设烽火台而得名。山上有烽火台遗址和西岳庙,山上有块巨石,相传是周穆王巡游天下时所建。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周穆王曾西巡至昆仑山,登铁杖山(即华山)绝顶,并有大量奇珍异兽随从,乐师伶伦吹响凤管编钟,制作出各种乐器演奏乐曲,还驯养了一头白毛猿。后因西行途中遇到大风雪,只好回到镐京。
颔联两句以“虽”、“犹”二字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邵公辅佐王室的深切期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这块华山巨石虽然已经深埋在黄河之中,但上面的蝌蚪文依然清晰可辨,其文字精神依然熠熠发光。这里的“犹”字,既是时间上的延续,又是空间上的扩展。也就是说,邵公辅佐王室的事业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其精神却依然闪耀着光辉;邵公辅佐王室的事业虽然已经远去很远,但其影响却依然深远。
颈联两句以“埋玉”和“高阡”两个典故来表达邵公辅佐王室的伟大业绩。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邵公已经将这块巨石埋入地下,将其作为传家之宝;邵公又将这块巨石埋葬在高山之巅,以示对其伟大事业的崇高敬意。这里的“埋玉”和“高阡”两个典故都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前者讲的是舜葬苍梧的故事,后者则是指尧帝葬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之事。这些典故都是用来比喻邵公辅佐王室的业绩。
尾联两句以“移尔置道左”和“佳名永相传”两个典故来表达对邵公家族的美好祝愿。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们将这块巨石移至路边,让它成为路边的风景;我们将邵公家族的美好名声永远流传下去。这里的“移尔置道左”和“佳名永相传”两个典故都与邵公家族有关。前者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奉命修筑道路,将齐景公墓迁到路边以显其尊贵之事;后者则是引用《论语·宪问》中的一句话:“名者何?曰:命也。有命,无命,亦无命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名声是由命运决定的,没有天命的人就没有名声。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来祝福邵公家族的美好名声永远流传。
整首诗通过描绘华山巨石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邵公辅佐王室的深厚情感和对邵公家族的美好祝愿。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抒情特点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