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松何代物,挺峙□青冥。
长风度万里,吹散波涛声。
天意庇明德,宛遗卫佳城。
行人过山麓,仰止馀阴清。
【注释】
宗伯:即太祝,掌宗庙祭祀之礼。邵公:指唐宣宗时宰相郑覃。寿藏:为死者筑墓。诗中指诗人的墓地。二松:指墓地上的柏树。何代物:从何而来(何代)。挺峙:耸立。青冥:青色的天空,比喻高远。长风:大风吹动。万里:千里。吹散:吹开。波涛声:波涛的声音。宛遗:仿佛遗忘、遗留。卫佳城:守护美好的城郭。行人:过客。过山麓:经过山脚下。仰止:仰望而止,形容景色美丽。余阴清:留下余荫清凉。
【赏析】
这首诗是郑覃在洛阳去世后的第一首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冬十一月,当时他任太祝(掌管宗庙祭祀的官),故称“宗伯”,又因他在洛阳去世,故称“寿藏”。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咏物起兴,借物寄情,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一句“二松何代物”,点明题旨,引出后文的议论,也暗含了郑覃的生平经历和遭遇。第二句“挺峙□青冥”写松树高大耸立,高入蓝天之中,表现了松树的刚劲顽强。第三句“长风度万里,吹散波涛声”,进一步描写松树的雄壮伟岸,同时用“吹散波涛声”来比喻自己的一生经历风雨,历尽坎坷,最后能够安然度过。第四句“天意庇明德,宛遗卫佳城”运用“天意庇明德”这个典故,表明自己一生光明磊落,受到上天的庇护,同时也委婉地表明自己最终得以善终,没有辜负君王的厚爱。第五句“行人过山麓,仰止馀阴清”运用“仰止”这个典故,说明自己死后留下的美德如同清泉般永远滋润着后人,让他们受益无穷。第六句“行人过山麓,仰止馀阴清”运用“行人”这个典故,说明自己虽然离开了人间,但精神却永存人间,成为人们追求的楷模。整首诗通过咏物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