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烬绵山见未能,至今闻说总堪矜。
尧庭自合栖巢父,汉室何妨傲子陵。
肉食土茅遗割股,蛰蛇风雨愤龙升。
君臣义分嗟何及,禁火千山俗尚仍。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全诗八句,前四句写晋代王献之与巢父、子陵的交往,后四句写唐宋时期君臣关系的演变。
【答案】
译文一: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对隐士巢父、子陵十分仰慕,曾请其到家中作客。但巢父、子陵不肯为官,王献之以此事为憾。至唐代李白、杜甫时,他们却视巢父、子陵为楷模。“肉食土茅遗割股,蛰蛇风雨愤龙升”二句,赞颂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君臣义分嗟何及”,感叹自己与古人的差距。“禁火千山俗尚仍”,指自己生活在一个重礼仪的时代。译文二:晋代王献之仰慕巢父、子陵的高尚品质,曾多次邀其到家中做客,但巢父、子陵都不肯屈就,王献之为此遗憾不已。到了唐代,李白、杜甫等人却把巢父、子陵作为自己的楷模,并称他们为“肉食之士”、“草茅之人”,赞颂他们的节操;同时,又以子陵自诩,表示自己和子陵一样,都是傲岸不羁的人。“君臣义分嗟何及”,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未能成为古代隐士的遗憾之情。而“禁火千山俗尚仍”,则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依然崇尚礼教,诗人对此感到无奈和悲叹。赏析:首联点明主旨,即晋王献之不能与隐士巢父、子陵相比。次联承上而来,说在唐宋时期,李白、杜甫等人视隐士为楷模。第三联写唐宋时期,人们将李白、杜甫奉为楷模,并称他们为“肉食之士”“草茅之人”,赞颂他们的节操。第四联抒发感慨,说自己未能成为古代隐士,对此感到遗憾和无奈。尾联指出自己生活的时代是崇尚礼教的时代,对于自己不能有所作为,感到悲叹。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自然,有较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