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洲楼兀水中央,四面山光树色苍。
曲径暗穿松坞入,扁舟悠傍柳堤扬。
春深碧玉吟谁共,兴入青霞喜欲狂。
帝伯功名灰已尽,风花随步寄行藏。
【注释】
三洲楼: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北。
兀:高耸貌。
四面山光树色苍:四周的山峰和树木的颜色都是苍翠的,指周围环境优美。
曲径暗穿松坞入:曲折的小路上,暗地里通向松树林中。
扁舟:小船。
碧玉:指柳树的嫩叶。
青霞:天边云霞。
帝伯:帝王。
功名(gōng míng):功业和名声。
灰:落尽了。
风花:飘落的花瓣。
行藏(qiáng):行止,处世的态度。
【赏析】
登三洲楼,作者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历史人物、历史典故,抒发自己的感慨。全诗意境开阔,语言清新俊秀,笔力挺拔。
“三洲楼”三字为全诗定下了题旨。三洲,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地区,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山水。“水中央”,既点出楼的位置,又写出楼的高大,突出其气势雄伟。首句写楼之雄踞江中,四围环以青山,绿水,景色宜人;次句写楼外之美景,四面环山,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苍翠欲滴,一片苍绿色调;第三句写楼之幽静,一条小道穿过树林,直达楼中,而楼内却无一人,只有诗人独自凭栏远眺。这三句是总写,勾画出三洲楼的宏伟景象和幽静的环境,为下文具体刻画三洲楼作铺垫。
第四句“曲径暗穿松坞入”。此句写三洲楼下的小路。“曲径”二字写出路弯弯曲曲的,“暗”字写出了路的隐蔽,“松坞”二字写出了路的幽静。“扁舟悠傍柳堤扬”一句是说船儿在柳丝轻拂的水面上缓缓前行,悠然自得。“扬”字生动地写出了柳条随风摇曳的样子。这两句是具体写三洲楼下的景色。“松树”一词既写了树木的种类,又写出了它们的特点,“柳堤”一词则写出了它们的形态,同时“扬”字也写出了它们随风摇曳的状态,形象逼真。
五、六两句是第二联的前半部分。“春深碧玉吟谁共”一句,既是对前一句的回应,又是对后一句的铺垫。“春深”,一语双关,既指春天到了最浓的时候,又暗示了春天是多情的;“碧玉”,这里既形容春天的生机勃勃,又比喻女子的娇艳美丽,与“春深”相呼应。而“吟谁共”则是说在这美好的时节,有谁能与我一同欣赏呢?“兴入青霞喜欲狂”一句,既是对上句的回答,又是对下句的铺垫。这句的意思是说,我的心情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变得愉快起来,高兴得像要发狂一样。这里的“青霞”既是指天空的云霞,又是指天上的神仙。
七、八两句是第二联的后半部分。“帝伯功名灰已尽”,这句话是说皇帝的父亲已经把功名看淡,不再追求那些功名利禄的东西。“灰已尽”三字表明他已经看透名利场上的一切,不再为之动心。“风花随步寄行藏”一句则是说风花随着我的脚步四处飘散,我的行藏也随着自然的变化而变化,一切都顺其自然,不刻意去追求。
这首七言律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三洲楼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以及功名利禄的看法与态度。整首诗构思巧妙,语言简练,意境开阔,富有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