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脚江山处处幽,百年吾道寄沧洲。
天光静室常生白,世态虚云半点浮。
涉海汪洋先到岸,斩关钉铁旧焚舟。
咏归之后浑何事,默默溪桥汉水流。
【注释】
答严豁轩: 作者在回答友人严豁的来信时所作。
着脚江山处处幽,百年吾道寄沧洲:脚下踩着江山,处处都是深幽之处,我一生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寄托在这片苍茫的水域之上。
天光静室常生白,世态虚云半点浮:天空澄澈宁静,室内常常有白色的光点飘动;世间万物都是虚幻的,一点尘埃都无法承载。
涉海汪洋先到岸,斩关钉铁旧焚舟:涉过大海,汪洋浩渺,先到达岸边;斩断关卡,用铁钉钉住船,然后才把它烧毁。
咏归之后浑何事,默默溪桥汉水流:吟咏归来之后,什么事情都不再理会,只有默默地站在溪边,看着汉江的流水潺潺流淌。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友人严豁来信的复信。严豁曾向诗人提出“诗学宗尚”问题,诗人认为诗歌应当“以道为先”,而不应只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因此严豁来信中提出诗歌创作的问题,诗人即兴作答,表明自己的观点。
首联写足下江山无处不幽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也表现了诗人的隐逸之心。诗人通过这两句话,表达了他一生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寄寓在苍茫的水域之上,与自然融为一体。
颔联写诗人身处世外,心境清寂,但又能洞察世事,对世俗之物不屑一顾。诗人运用“天光”、“白”、“虚云”、“浮尘”等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世俗世界的超脱和淡泊,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
颈联写诗人面对困难时的从容应对,以及他对功名利禄的态度。诗人用“涉海汪洋”比喻自己的境遇,用“斩关钉铁”比喻自己的行动,用“焚舟”比喻自己的决心。这些动作都是诗人为了追求真理而采取的行动,体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
尾联写诗人在吟咏归途后,什么都不再关心了,只有静静地坐在溪边,看着汉江的流水潺潺流淌。诗人通过这一形象描绘出他内心的平静和超脱,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