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陶徵君以避秦数语,输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桃源也。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传之好事者。自余问津后,花下数日间,便尔成蹊。第赏花护花者,舍吾党后,能复几人?几人摧折如怒风甚雨,至使一片赤霞,阑珊狼藉?则小人于桃花一公案,可谓功罪半之矣。
诗句解释:
- 昔陶徵君以避秦数语,输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桃源也。
译文: 从前陶渊明因为逃避秦朝的追捕,而将心事寄托在桃花源的故事上,这并非真的存在一个桃源。
- 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传之好事者。
译文: 现在桃花就生长在城市里,但没有人去帮助它修建道路,让它被好人们传播开来。
- 自余问津后,花下数日间,便尔成蹊。
译文: 自从我询问过桃树的情况之后,仅仅几天时间,就使得树下形成了一条小路。
- 第赏花护花者,舍吾党后,能复几人?
译文: 那些只是来欣赏和照料花朵的人中,离开了我们的团队之后,又能有几人呢?
- 几人摧折如怒风甚雨,至使一片赤霞,阑珊狼藉?
译文: 这些只顾自己观赏不顾其他的人,如同狂风暴雨一般摧毁了桃花,导致一片美丽的景色变得凌乱不堪。
- 则小人于桃花一公案,可谓功罪半之矣。
译文: 那么对于桃花来说,小人的行为可以说是功过参半了。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桃花被破坏的情景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小人行为的批评和对真正爱护自然和他人美好事物的人的期望。诗中通过对比“真桃源”与现实中的“桃花”,强调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小人行为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同时,诗人对小人功过相半的评论,也体现了他对善恶是非的深刻理解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