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诗句

  1.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
  2. 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
  3. 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
  4. 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5.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6. 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7. 如是数年,始获安居。
  8. 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9. 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
  10. 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
  11. 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译文

  1. 杏花书屋,是我好友周孺允构建的读书之所。
  2. 孺允自己说他的父亲玉岩公曾担任御史,在贬谪到沅水和湘水一带的时候,曾经梦见自己居住在一间房屋里,这间房屋旁边是盛开的杏花,孩子们正在其中读书,声音清晰可闻。
  3. 嘉靖初年,孺允被提拔为官职并升任宪使,于是从原来的住宅搬到了县城东门的地方居住,这个地方现在就是孺允的家。
  4. 公指着后面的空地对孺允说:“以后我要建造一个屋子,名为杏花书屋,以此来纪念我的梦境。”
  5. 公后来迁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来不及回家就去世在了金陵。
  6. 孺允和他的兄弟们多次受到侵犯和侮辱,无法避免风雨飘摇的困境。
  7. 几年之后,他们终于获得了安宁。到了嘉靖二十年,孺允修缮了父亲玉岩公原来居住的房屋,在园子里建造了五间房屋,存放着万卷书籍,以此命名,并将这些书籍挂在房檐下。周围用花木果树装饰美化。正当杏花盛开的季节,杏花绽放得非常美丽,仿佛是玉岩公当年梦中的景象。而回想洞庭湖边的落叶、芳洲上的杜若花之间的景致,可以说是梦中所见都是虚幻,但梦中所做的却是真切的。
  8. 登上书房,回忆玉岩公,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9. 昔日唐人重视进士科的考试,士人在登第的时候,长安城正是杏花盛开的时候,因此杏花园的宴会被视为一种盛大的事情。现在的科举考试,也是在杏花开放的季节进行,许多士人都把梦见杏花当作考试前兆。这是因为世俗之人总是忘不了荣华富贵的名利。玉岩公因为直言进谏而得罪了天子,历经艰险跨越岭海十多年,可以称之为铁石心肠的人,对于富贵的渴望早已烟消云散;然而他却再次通过科名来期望子孙能够继承他的事业和声望。古代君子之所以如此爱国家,不仅仅是尽心尽力地为国家服务而已;等到他有了后代之后,还希望他们世世代代都能够享有美德并且为国宣力无穷无尽。玉岩公的心性就是这样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周孺允根据父亲的经历和愿望建立的“杏花书屋”,以及他对父亲生前梦想的回忆和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对杏花的描写,不仅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更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家庭感情和对父亲品德的尊敬。同时,诗中的“杏花”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连续性和个人情感的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