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尚节亭记
夫节的时候和意义,《易经》已经完备了;不必从外面去寻找。草木的节,是枝叶生长的地方,是气息聚集的地方,是筋脉汇聚的地方。因此得到其中和,那么就会茂盛条达,成为美质;反过来,就会造成瞒、液、瘿肿、屈曲等病态,从而妨害它的生长了。所以,春夏秋冬四时交替到来,叫做节;节就是阴阳寒暑转移运转的机关。人道有了变化,它的节就显现出来了,节也是人难以处理的,于是就有了中正。所以让国,是大节,在泰伯就是正确的,在季子就是错误的;守死,是大节,在子思是正确的,在曾子就是错误的。一定有义在那里,是不可胶着的。选择得不精,处在不适当的地方,那么就不能够做到茂盛条达,而会成为瞒、液、瘿肿、屈曲,不是太远了吗?
传曰:“行事前定则不困。”平时就讲它,以后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释:
①尚节亭记:记述了尚节亭命名及其含义和作者对其寓意的看法。
②夫节之时义:意思是“节的意义”。夫,古汉语词,表命令语气。
③无庸外而求也:意思是“不必从外面去找”。庸,通“用”,使用的意思。
④草木之节:指草木的枝干和叶子。
⑤实枝叶之所生:实际就是指草木的枝叶。
⑥气之所聚:实际就是指草木的气(即生气)所聚积的地方。
⑦筋脉所凑:实际就是指草木的筋脉所集中的地方。
⑧故得其中和:意思是“所以能得到适中”。中和,这里指草木生长的适中状态。
⑨畅茂条达:意思是“茂盛条达”。畅,通达、茂盛。茂,茂盛。条达,舒展通畅。
⑩而为美植:意思是“成为美好的植物”。为,因为。
⑪反之:相反。
⑫则为瞒为液:意思是“就会变成隐瞒、淤塞、浮肿、变形”。瞒,隐瞒。液,淤塞,阻塞不通。
⑬瘿肿:意思是“颈上的肿块”。瘿肿,因气、血、痰瘀凝结而成肿块。
⑭樛屈:意思是“弯曲”。屈,弯曲。
⑮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意思是“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到来,叫做节气”。分至,指四季交替。
⑯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意思是“节就是阴阳消长、寒暑交替的时机”。机,时机、机会。
⑰道(dào):道路。
⑱人道有变:指人的伦理道德有所变化。道,指人的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
⑲节乃见:意思是“节的表现就出来了”。见,出现。
⑳必有义焉:意思是“必然存在着正义的道理”。焉,代词,相当于“于”。
㉑不可胶也:意思是“不能拘泥不变”。胶,胶着、固执。
㉒择之不精:意思是“选择不够精确”。择,挑选、选取。
㉓处之不当:意思是“所处的位置不当”。当,恰当、合适。
㉔不为畅茂条达:意思是“就不会茂盛条达”。不为,不会。
㉕而为瞒液瘿肿、樛屈:意思是“就会有瞒塞堵塞、浮肿变形、弯曲屈曲的症状”。为,因为。
㉖平居而讲之:意思是“平时就谈论它们”。平居,平日。
㉗他日处之裕如也:意思是“日后对待它们是从容自如”。他日,日后。裕如,指从容、自在。
㉙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取‘中立’二字来命名这座亭子”。“中立”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中庸之道或者平衡的思想态度。
㉚又与吾徒游:意思是“还与我的朋友一起游览”。吾徒,我的朋友们。
㉛岂苟然哉: 意思“难道只是偶然的吗”。岂(kui),疑问副词,哪里。苟然,随便的样子。
【赏析】
本文通过尚节亭记,阐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文章首先提出尚节的意义,然后分析尚节的含义,指出尚节就是中庸之道。接着论述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及作用。最后指出尚节与中庸的关系,强调中庸就是尚节。全文逻辑严密,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