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险东临锁地维,重关遥夜角声悲。
莲花影照千烽出,竹箭波回万马迟。
四塞山河归汉关,二凌风雨送秦师。
长安游侠今无数,仗剑还能指义旗。
潼关
天险东临锁地维,重关遥夜角声悲。
莲花影照千烽出,竹箭波回万马迟。
四塞山河归汉关,二凌风雨送秦师。
长安游侠今无数,仗剑还能指义旗。
注释与赏析:
诗句一:
- “天险东临锁地维”:描绘了潼关地势的险要,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大地紧紧锁在中间。
- “重关遥夜角声悲”:形容潼关在夜晚时分,战鼓阵阵,发出悲壮的声音。
诗句二:
- “莲花影照千烽出”:比喻潼关如同莲花一样美丽,同时映照出千堆烽火,形象描绘了潼关的重要性和战事的紧张气氛。
- “竹箭波回万马迟”:形容潼关外,波涛滚滚的水面上,箭如竹一般密集,而战马则显得迟缓,反映了战场的激烈和潼关的坚固。
诗句三:
- “四塞山河归汉关”:强调了潼关四面环山,黄河环绕,是进入汉朝的重要关口。
- “二凌风雨送秦师”:描述了历史上的秦军通过潼关进入汉朝,并在风雨中行进的壮观场景。
诗句四:
- “长安游侠今无数”:表明如今长安(古称长安)的游侠已经不复存在,用一种怀旧的语气表达了时间的变迁。
- “仗剑还能指义旗”:虽然游侠已不再,但人们仍然手持武器,高呼正义之旗,展现出不屈的意志。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潼关”为题,通过对潼关的描绘,展现了其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以及历史上的辉煌与沧桑。诗句中的自然景观与战争景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诗中既有对潼关壮丽景色的赞美,也有对其历史地位的回顾,以及对英勇战士们的敬仰。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现了历史的厚重感,也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