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历游四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改度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
看松庵记
章三益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历游四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改度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看松庵记》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散文作品。文章第一段状写匡山的美景,第二段叙写章三益在匡山建造庵庐及亭,第三段交代“看松庵”的命名缘由,第四段以问答的方式为章三益明志。
章三益在匡山建造了一座“看松庵”,并在此地游玩休息。他穿着鹤氅大衣,拄着九节竹杖,逐一在三个亭子中游玩。回到草舍后,他回头斜视着髯松,髯松像善士、巨人一样环绕卫护在身边。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章三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也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章三益在看松庵中的体验让他精神凝合,物我两忘,仿佛与古代豪杰共语千载之上。他欣赏自然美景,欣赏松树的品质,更欣赏自己与自然的融合。因此,他将看松庵命名为“看松庵”,意在表达自己隐居山林,与世隔绝的生活态度。他认为,看松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品格的象征,是他对自然美的赞美。
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命名表示质疑。他们认为章三益虽然具有济世长才,但他选择隐居并非是为了隐退尘世,而是在等待时机,以期建立一番事业。他们认为章三益的行为与古来豪杰相悖,暗示章三益不值得与松树相提并论。这种观点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也反映了他们对章三益的误解。
章三益之所以选择隐居看松庵,是因为他与松树有着不解之缘。他曾在章三益身上寄托了太多的期望和理想,希望他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章三益却选择了隐居生活,这与他们的期望不符。因此,龙泉人士的质疑可以理解为对章三益的不理解和不认同。
章三益在看松庵的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将继续坚持自己的理念,追求自己的理想。他认为,只有真正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真正理解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因此,他将继续隐居看松庵,寻找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看松庵记》通过描绘章三益在看松庵的生活经历,展示了他在隐居生活中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同时,它也反映了人们对章三益的不同看法和态度。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章三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他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