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闻言,即命惠岸行者道:“你可快下天宫,到花果山打探军情如何。如遇相敌,可就相助一功,务必的实回话。”惠岸行者整整衣裙,执一条铁棍,驾云离阙,径至山前。见那天罗地网,密密层层,各营门提铃喝号,将那山围绕的水泄不通。惠岸立住,叫:“把营门的天丁,烦你传报:我乃李天王二太子木叉,南海观音大徒弟惠岸,特来打探军情。”那营里五岳神兵,即传入辕门之内。早有虚日鼠、昴日鸡、星日马、房日兔将言传到中军帐下。李天王发下令旗,教开天罗地网,放他进来。此时东方才亮,惠岸随旗进入,见四大天王与李天王下拜。拜讫,李天王道:“孩儿,你自那厢来者?”惠岸道:“愚男随菩萨赴蟠桃会,菩萨见胜会荒凉,瑶池寂寞,引众仙并愚男去见玉帝。玉帝备言父王等下界收伏妖猴,一日不见回报,胜负未知,菩萨因命愚男到此打听虚实。”李天王道:“昨日到此安营下寨,着九曜星挑战,被这厮大弄神通,九曜星俱败走而回。后我等亲自提兵,那厮也排开阵势。我等十万天兵,与他混战至晚,他使个分身法战退。及收兵查勘时,止捉得些狼虫虎豹之类,不曾捉得他半个妖猴。今日还未出战。”说不了,只见辕门外有人来报道:“那大圣引一群猴精,在外面叫战。”四大天王与李天王并太子正议出兵。木叉道:“父王,愚男蒙菩萨吩咐,下来打探消息,就说若遇战时,可助一功。今不才愿往,看他怎么个大圣!”天王道:“孩儿,你随菩萨修行这几年,想必也有些神通,切须在意。”
翻译:
菩萨听闻后,立刻命令惠岸行者前去天宫打探花果山的军情。如遇敌对势力,可以提供援助并实报消息。惠岸行者整理衣襟,持铁棍驾云直抵花果山前。见到那密布的水网天罗,营门哨兵严阵以待,将这座大山包围得水泄不通。惠岸立住脚,高声呼喊:“请传达我的讯息,我是李天王二太子木叉,南海观音大徒弟惠岸,特来打听军情。”那些神兵天将立即向中军营帐传递了这一消息。李天王下令打开天罗地网,允许他进入。东方初露鱼肚白时,惠岸跟随旗帜进入,与四大天王和李天王见礼。拜完礼,李天王问:“你从哪里来的?”惠岸回答说:“我随菩萨参加蟠桃会,见其盛况凄凉,瑶池冷清,便带领众仙一同前往玉帝处。玉帝说明父王等下界收伏妖猴,一日不见回音,胜败未知。菩萨因此命我来此探查情况。”李天王说:“昨日安营扎寨时,九曜星挑战未成,被这猴子用神通大败而归。后来我们亲自率兵出战,那猴子也摆出阵容迎战。我们动用天兵十万与他们激战到夜晚,他用分身法击退我们。战后检查战场时,只捉到一些狼虫虎豹,没有捉到妖猴。今日还未交战。”话未说完,辕门外有人报道:“那大圣领着一群猴精在外叫战。”四天王和李天王正商议是否出兵。木叉请求出战,说:“父王,我已多年随菩萨修行,定有些神通。请允许我出战。”天王们担心地说:“孩儿,你可知道这次可能遇到的是何方神圣?切莫大意。”
赏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西游记》中的一个重要场景——观音菩萨派遣惠岸行者去探花果山的情况。诗中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战斗场景和人物对话的场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古典名著的精彩再现能力。
诗中通过“菩萨闻言,即命惠岸行者道”一句,交代了观音菩萨下达任务的背景和目的。接着,通过“惠岸行者整衣起,执金棍驾云”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各营门提铃喝号,将那山围绕的水泄不通”这句不仅描绘了花果山的地理环境,也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了铺垫。
在描述战斗的部分,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战斗场面更加生动有趣。例如,“那猴王使个分身法战退”一句中,“分身法”这个词汇的使用既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又丰富了故事情节。此外,诗中的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诗的结尾部分通过天王们的忧虑和木叉的请求出战,表达了一种紧张而又期待的氛围。这种情感的渲染,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同时也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
这首诗通过对人物动作、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以及对环境的生动描绘,成功地再现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战斗场景。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