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太尉执一首引魂幡,在前引路,崔判官随后保着太宗,径出幽司。太宗举目而看,不是旧路,问判官曰:“此路差矣?”判官道:“不差。阴司里是这般,有去路,无来路。如今送陛下自转轮藏出身,一则请陛下游观地府,一则教陛下转托超生。”太宗只得随他两个,引路前来。径行数里,忽见一座高山,阴云垂地,黑雾迷空。太宗道:“崔先生,那厢是什么山?”判官道:“乃幽冥背阴山。”太宗悚惧道:“朕如何去得?”判官道:“陛下宽心,有臣等引领。”太宗战战兢兢,相随二人,上得山岩,抬头观看,只见——
形多凸凹,势更崎岖。峻如蜀岭,高似庐岩。非阳世之名山,实阴司之险地。荆棘丛丛藏鬼怪,石崖磷磷隐邪魔。耳畔不闻兽鸟噪,眼前惟见鬼妖行。阴风飒飒,黑雾漫漫。阴风飒飒,是神兵口内哨来烟;黑雾漫漫,是鬼祟暗中喷出气。一望高低无景色,相看左右尽猖亡。那里山也有,峰也有,岭也有,洞也有,涧也有;只是山不生草,峰不插天,岭不行客,洞不纳云,涧不流水。岸前皆魍魉,岭下尽神魔。洞中收野鬼,涧底隐邪魂。山前山后,牛头马面乱喧呼;半掩半藏,饿鬼穷魂时对泣。催命的判官,急急忙忙传信票;追魂的太尉,吆吆喝喝趱公文。急脚子旋风滚滚,勾司人黑雾纷纷。
诗句:
- 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
译文:
太尉拿着一首引魂幡,在前面引路,崔判官在后面保护太宗,径直走出幽冥界。太宗举目一看,发现这不是他原来的路,问判官:“这条路错了吗?”判官说:“没错。阴间就是这样,有去路没有回程的路。现在请陛下自行转轮藏,一方面可以请您游览地府,另一方面教您转生投胎。”太宗只得跟随他们两个,向前引路。走了几步,突然看见一座高山,阴云垂地,黑雾迷空。太宗问道:“崔先生,那边是什么山?”判官说:“那是幽冥背阴山。”太宗感到恐惧道:“我如何能够过去?”判官说:“陛下放心,有我们引导。”太宗战战兢兢地跟在二人后面,上到山岩,抬头一望,只见——
形多凸凹,势更崎岖。峻如蜀岭,高似庐岩。非阳世之名山,实阴司之险地。荆棘丛丛藏鬼怪,石崖磷磷隐邪魔。耳畔不闻兽鸟噪,眼前惟见鬼妖行。阴风飒飒,黑雾漫漫。阴风飒飒,是神兵口内哨来烟;黑雾漫漫,是鬼祟暗中喷出气。一望高低无景色,相看左右尽猖亡。那里山也有,峰也有,岭也有,洞也有,涧也有;只是山不生草,峰不插天,岭不行客,洞不纳云,涧不流水。岸前皆魍魉,岭下尽神魔。洞中收野鬼,涧底隐邪魂。山前山后,牛头马面乱喧呼;半掩半藏,饿鬼穷魂时对泣。催命的判官,急急忙忙传信票;追魂的太尉,吆吆喝喝趱公文。急脚子旋风滚滚,勾司人黑雾纷纷。
注释:
- “太尉”:这里指负责引路的人,即引魂幡的持有者。
- “崔判官”:指负责护送唐太宗的人,即负责保驾的判官。
- “阴司”:指阴间的官府或地府。
- “幽冥背阴山”:这是阴间特有的山,位于幽冥界的背面。
- “蜀岭”、”庐岩”:都是形容山高的词语,用来比喻地府的险恶。
- “棘刺丛丛藏鬼怪”、”石崖磷磷隐邪魔”:描写了阴间荒凉的景象,充满了鬼怪和邪恶的力量。
- “耳畔不闻兽鸟噪”、”眼前惟见鬼妖行”:描述了阴间没有阳光和声音的环境,只有鬼怪的行踪。
- “阴风飒飒”、”黑雾漫漫”:形容阴间的风和雾都带有恐怖的气息。
- “魍魉”、”神兵”、”神魔”:这些都是描述鬼怪的词汇,用来表现阴间的凶恶。
- “牛头马面”:是中国神话中的两个阴间鬼差,分别骑着一头牛和一只马。
- “勾司人”:指的是负责勾魂的官员们。
- “急脚子”、”勾司人”:都是古代传说中负责传递消息的人,形容他们行动迅速。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阴间的环境和氛围,表达了作者对阴间的恐惧和不安。通过对阴间环境的详细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阴间的危险和恐怖。同时,诗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如“形多凸凹,势更崎岖”、“催命的判官,急急忙忙传信票”等,都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自然景物的描述,又有鬼怪的描写,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