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完回奏,太宗甚喜。却又聚集多官,出榜招僧,修建水陆大会,超度冥府孤魂。榜行天下,着各处官员推选有道的高僧,上长安做会。那消个月之期,天下多僧俱到。唐王传旨,着太史丞傅奕选举高僧,修建佛事。傅奕闻旨,即上疏止浮图,以言无佛。表曰:“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诱愚蠢,追既往之罪,窥将来之福,口诵梵言,以图偷免。且生死寿夭,本诸自然;刑德威福,系之人主。今闻俗徒矫托,皆云由佛。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长久。至汉明帝始立胡神,然惟西域桑门,自传其教,实乃夷犯中国,不足为信。”太宗闻言,遂将此表掷付群臣议之。时有宰相萧-,出班俯囟奏曰:

“佛法兴自屡朝,弘善遏恶,冥助国家,理无废弃。佛,圣人也。

诗句

  1. 工完回奏,太宗甚喜。
  2. 却又聚集多官,出榜招僧,修建水陆大会,超度冥府孤魂。
  3. 榜行天下,着各处官员推选有道的高僧,上长安做会。
  4. 那消个月之期,天下多僧俱到。
  5. 唐王传旨,着太史丞傅奕选举高僧,修建佛事。
  6. 傅奕闻旨,即上疏止浮图,以言无佛。
  7. 表曰:“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诱愚蠢,追既往之罪,窥将来之福,口诵梵言,以图偷免。
  8. 且生死寿夭,本诸自然;刑德威福,系之人主。
  9. 今闻俗徒矫托,皆云由佛。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长久。至汉明帝始立胡神,然惟西域桑门,自传其教,实乃夷犯中华,不足为信。”
  10. 太宗闻言,遂将此表掷付群臣议之。
  11. 时有宰相萧-,出班俯囟奏曰:

译文

  1. 工程完成以后回报朝廷,唐太宗很高兴。
  2. 又召集很多官员,发布公告招募和尚,修建水陆法会,超度冥府里的孤魂。
  3. 公告在全国各地发布,各地官员推选有道的和尚,去长安参加法会。
  4. 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各地的和尚都到了长安。
  5. 皇帝下诏让太史丞傅奕推荐高僧,修建佛教仪式。
  6. 傅奕听说皇帝的诏书后,立刻上表陈述佛教是邪教,不应该存在。
  7. 上表说:“佛教教义主张没有君臣、父子关系,通过三条道路和六个等级来诱惑愚笨的人,他们追悔以前的错误,希望未来能得到幸福。这些教徒口里念的是梵文,企图以此来逃避处罚。而且人的生死、寿命长短都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国家的刑罚和德行、威势和福泽都是由君主来决定的。现在听说民间有很多僧侣歪曲佛教教义,声称是由佛法而来的。从五帝三王以来,就没有佛法的说法,君王英明臣子尽忠,国家就长治久安。直至汉武帝时期才开始信奉胡神(指佛教中的胡人神灵),不过那些来自西域的僧人自己宣传他们的教派,实际上是侵犯了中国的国土,因此不能相信他们的话。”
  8. 唐太宗听到这些话后,就将这份奏章扔到大臣们中让他们议论。
  9. 当时有位叫萧的宰相站起跪拜说:

赏析

这首诗是《西游记》第十一回“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瑀正空门”中的一部分。诗中描述了唐朝皇帝李世民对于佛教的态度变化。一开始,李世民对佛教持支持态度,后来发现许多僧侣只是口头上念念有词却没有实际修行,于是决定制止佛教的传播。

傅奕的上表是对佛教的一种批判,他认为佛教教义并不正确。傅奕的上表中提到了几个关键点:佛教强调“无君臣父子”,这违背了儒家的道德规范;佛教提倡“三途六道”,这是迷信的观念,误导人们追逐未来的福气;佛教徒口中念的是梵文(梵语),试图逃避惩罚。最后,他提到佛教并没有得到过正统的认可,而是外来的宗教。

唐太宗看到这份奏折后感到不快,但他也认识到了佛教的一些负面效果。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支持道教,因为道教被认为是更有益于国家的信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