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夹活儿就大殓了!”须臾,缠裹已毕,又教拿出漆来。众仙即忙取了些自收自晒的生熟漆,把他三个布裹的漆了,浑身俱裹漆,上留着头脸在外。八戒道:“先生,上头倒不打紧,只是下面还留孔儿,我们好出恭。”那大仙又教把大锅抬出来。行者笑道:“八戒,造化!抬出锅来,想是煮饭我们吃哩。”八戒道:

“也罢了,让我们吃些饭儿,做个饱死的鬼也好看。”众仙果抬出一口大锅支在阶下。大仙叫架起干柴,发起烈火,教:“把清油熬上一锅,烧得滚了,将孙行者下油锅扎他一扎,与我人参树报仇!”行者闻言暗喜道:“正可老孙之意。这一向不曾洗澡,有些儿皮肤燥痒,好歹荡荡,足感盛情。”顷刻间,那油锅将滚。

大圣却又留心,恐他仙法难参,油锅里难做手脚,急回头四顾,只见那台下东边是一座日规台,西边是一个石狮子。行者将身一纵,滚到西边,咬破舌尖,把石狮子喷了一口,叫声“变!”变作他本身模样,也这般捆作一团,他却出了元神,起在云端里,低头看着道士。

这首诗是《西游记》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悟空大闹五庄观》的一段描写。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好!好!夹活儿就大殓了!”
  • “好!好!”:表示赞叹,称赞前面的做法。
  • “夹活儿”: 指工匠在完成工作后整理工具或材料。
  • “就大殓了”: 意味着完成了最后的工作,即将进行葬礼。
  1. 须臾,缠裹已毕,又教拿出漆来。
  • “须臾”: 不久,一会儿的意思。
  • “缠裹”: 指包裹、包扎。
  • “已毕”: 已经完成。
  • “又教拿出漆来”: 继续做其他准备工作。
  1. 众仙即忙取了些自收自晒的生熟漆,把他三个布裹的漆了,浑身俱裹漆,上留着头脸在外。
  • “众仙”: 指众多道士。
  • “即忙”: 急忙地。
  • “自收自晒”: 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这里指自己制作油漆。
  • “布裹的”: 形容用布包着,可能是为了防止灰尘或其他杂质进入。
  • “浑身俱裹漆”: 全身都被涂上了漆。
  • “上留着头脸在外”: 头和脸部分没有被漆覆盖。
  1. 八戒道:“先生,上头倒不打紧,只是下面还留孔儿,我们好出恭。”
  • “八戒”: 猪八戒,唐僧的徒弟之一。
  • “先生”: 指道士。
  • “上头倒不打紧”: 上面的问题不大。
  • “只是下面还留孔儿”: 只是下面留有空隙,可以排泄。
  • “好出恭”: 方便上厕所。
  1. 那大仙又教把大锅抬出来。
  • “那大仙”: 那个道士。
  • “教”: 命令。
  • “把大锅抬出来”: 把大锅搬出来。
  1. 行者笑道:“八戒,造化!抬出锅来,想是煮饭我们吃哩。”
  • “行者”: 孙悟空,这里的主角。
  • “笑道”: 表示开心、高兴。
  • “造化”: 好运,意思是非常幸运。
  • “抬出锅来”: 把锅里的东西拿出来。
  • “想是煮饭我们吃哩”: 估计是要用来做饭给我们吃。
  1. 八戒道:“也罢了,让我们吃些饭儿,做个饱死的鬼也好看。”
  • “八戒”: 猪八戒,这里表示同意。
  • “也罢了”: 好吧,就这样吧。
  • “做个饱死的鬼也好看”: 即使饿死了也是好看的。
  1. 众仙果抬出一口大锅支在阶下。
  • “众仙”: 指道士们。
  • “果”: 果然,真的。
  • “抬出”: 把东西搬出来。
  • “一口大锅”: 一锅很大的锅。
  • “支在阶下”: 放在台阶下。
  1. 大仙叫架起干柴,发起烈火,教:“把清油熬上一锅,烧得滚了,将孙行者下油锅扎他一扎,与我人参树报仇!”
  • “大仙”:“道士”。
  • “架起干柴”: 点火。
  • “发起烈火”: 点燃火势。
  • “教”:“命令”。
  • “把清油熬上一锅”: 把清油放在锅里烧开。
  • “烧得滚了”: 让油热到沸腾。
  • “将孙行者下油锅扎他一扎”: 把孙行者放入油锅中炸。
  • “与我人参树报仇”: 表示要报复,这里是指要报仇雪恨。

这首诗描述的是孙悟空在大闹五庄观的故事中,被镇元大仙捉住并准备煮他为食物时,孙悟空趁机逃跑,并在逃跑过程中帮助众仙解决了许多问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