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那众小妖,抬得长老,放在那竹帘儿外,欢欢喜喜,报声道:“大王,拿得和尚进来了。”那老妖,他也偷眼瞧一瞧,只见三藏头直上,貌堂堂,果然好一个和尚,他便心中想道:“这等好和尚,必是上方人物,不当小可的,若不做个威风,他怎肯服降哩?”陡然间,就狐假虎威,红须倒竖,血发朝天,眼睛迸裂,大喝一声道:“带那和尚进来!”众妖们,大家响响的答应了一声“是!”就把三藏望里面只是一推。这是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三藏只得双手合着,与他见个礼,那妖道:“你是那里和尚?从那里来?到那里去?”快快说明!”三藏道:“我本是唐朝僧人,奉大唐皇帝敕命,前往西方访求经偈,经过贵山,特来塔下谒圣,不期惊动威严,望乞恕罪。待往西方取得经回东土,永注高名也。”那妖闻言,呵呵大笑道:“我说是上邦人物,果然是你。正要吃你哩,却来的甚好!甚好!不然,却不错放过了?
诗句
你看那众小妖,抬得长老,放在那竹帘儿外,欢欢喜喜,报声道:“大王,拿得和尚进来了。”那老妖,他也偷眼瞧一瞧,只见三藏头直上,貌堂堂,果然好一个和尚,他便心中想道:“这等好和尚,必是上方人物,不当小可的,若不做个威风,他怎肯服降哩?”陡然间,就狐假虎威,红须倒竖,血发朝天,眼睛迸裂,大喝一声道:“带那和尚进来!”众妖们,大家响响的答应了一声“是!”就把三藏望里面只是一推。这是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三藏只得双手合着,与他见个礼,那妖道:“你是那里和尚?从那里来?到那里去?”快快说明!”三藏道:“我本是唐朝僧人,奉大唐皇帝敕命,前往西方访求经偈,经过贵山,特来塔下谒圣,不期惊动威严,望乞恕罪。待往西方取得经回东土,永注高名也。”
译文
看那众多的小妖,抬着长老,放到竹帘外,高兴地报告说:“大王,我们捉到了和尚进来!”老妖精偷偷地看了一看,只见唐僧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果然是个好和尚,于是他心中想道:“这么好一个和尚,一定是来自远方的高级人物,如果不给他一点威风,他怎么肯投降呢?”突然,老妖精就假借虎威,红须竖起,头发散乱,眼珠子瞪得圆圆的,大声吼道:“把他抓进洞里!”众小妖齐声答应一声“是”。就把唐僧推进洞中。因为是在矮檐下,哪敢不低下头!唐僧只好双手合十向他行礼,妖怪问道:“你是哪里来的和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快快告诉我!”唐僧回答说:“我本来是唐朝的僧人,奉大唐皇帝之命,前往西方寻找佛法和佛经,途径贵山,特地前来拜见圣地,没想到惊动了您的威严,希望您能宽恕我的冒昧。我打算到西方取得真经后带回东方,为大唐人民带来福祉。”
注释
- 众小妖: 一群小妖。
- 竹帘儿外: 指外面的竹林之外。
- 报声: 回应或报告的声音。
- 抬头: 抬起头来。
- 模样: 外貌。
- 上邦人物: 来自朝廷的人。
- 威严: 强大、有力量的样子。
- 狐假虎威: 狐狸借着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报应: 因过去的善恶行为而引起的结果。
- 唐国: 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通常指唐朝。
- 大唐皇帝: 唐朝的皇帝。
- 取经: 佛教术语,指的是佛教徒到各地去取回佛经。
- 塔: 佛塔。
- 西天: 佛教用语,指印度。
- 东土: 佛教用语,指中国。
- 高名: 高尚的名声。
- 恭敬: 表示尊敬。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群妖聚义的壮观景象,展现了孙悟空(花果山群妖)与猪八戒、沙僧一同前往黑松林解救师父(唐僧)的故事。老妖在看到唐僧后,心生贪念,决定利用自己的权势将唐僧擒获。这一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冲突和心理描写,生动展示了妖魔的心理和行为的演变。
此诗不仅是对《西游记》中经典的情节进行了再现,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权力与欲望的较量以及正义与邪恶的斗争。通过对老妖形象的塑造及对其内心活动的刻画,使得这个角色显得更为丰满、立体,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诗中的用词选择也体现了古典文学的语言风格,如使用“狐假虎威”这一成语,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