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结孔怀,法归本性。金顺木驯成正果,心猿木母合丹元。
共登极乐世界,同来不二法门。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之元神。兄和弟会成三契,妖与魔色应五行。剪除六门趣,即赴大雷音。却说那呆子被一窝猴子捉住了,扛抬扯拉,把一件直裰子揪破,口里劳劳叨叨的,自家念诵道:“罢了!罢了!这一去有个打杀的情了!”不一时,到洞口。那大圣坐在石崖之上,骂道:“你这馕糠的劣货!你去便罢了,怎么骂我?”八戒跪在地下道:“哥啊,我不曾骂你,若骂你,就嚼了舌头根。我只说哥哥不去,我自去报师父便了,怎敢骂你?”行者道:“你怎么瞒得过我?我这左耳往上一扯,晓得三十三天人说话;我这右耳往下一扯,晓得十代阎王与判官算帐。你今走路把我骂,我岂不听见?”八戒道:“哥啊,我晓得你贼头鼠脑的,一定又变作个甚么东西儿,跟着我听的。”行者叫:“小的们,选大棍来!先打二十个见面孤拐,再打二十个背花,然后等我使铁棒与他送行!”八戒慌得磕头道:“哥哥,千万看师父面上,饶了我罢!”行者道:
【诗句】
义结孔怀,法归本性。金顺木驯成正果,心猿木母合丹元。
共登极乐世界,同来不二法门。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之元神。兄和弟会成三契,妖与魔色应五行。剪除六门趣,即赴大雷音。
【译文】
在《西游记》第三十一回中,猪八戒义愤填膺地激劝猴王孙悟空,而孙悟空则运用智慧降伏了妖怪。他们共同登上了极乐世界,遵循的是同一门无二的修炼方法。佛法是修行的根本途径,佛也代表了修行人的精神本源。兄弟之间结成了深厚的情谊,妖怪与妖魔都顺应五行规律。他们清除了修行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准备奔赴雷音寺取经。
【注释】
- “义结孔怀”:形容心意相连,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孔怀指的是孔子(孔)和颜回(颜),二人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学者,此处用来比喻兄弟之情。
- “法归本性”:佛法最终回归于人的本性之中。佛教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心,只有恢复本性,才能达到解脱。
- “金顺木驯成正果”:比喻通过修炼,使个人的道德品质得到提升,从而获得正果。金代表金属性,木代表木属性,这里用来形容修炼过程中的自然法则。
- “心猿木母合丹元”:心猿是佛教中的术语,指代人的心性;木母是指木属性的母亲,这里用来象征五行中的木元素;丹元则是指道家炼丹时所说的“元气”。这两句诗描述的是孙悟空的心性和修为与自然法则的结合。
- “共登极乐世界”:意指一起进入一个美好的境界,极乐世界在佛教中代表着极乐净土。
- “不二法门”:佛教中指最高的修行法门,即不二法门,表示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
- “经乃修行之总径”:经书是修行的指南,也是修行的总纲领。
- “佛配自己之元神”:佛象征着人的精神和本性,通过修行可以达到与佛合一的境界。
- “兄和弟会成三契”:指哥哥、弟弟和自己的结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契约关系。
- “妖与魔色应五行”:妖怪和恶魔都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行事,体现了佛教中因果报应的观念。
- “剪除六门趣”:指消除修行道路上的六种障碍或诱惑,如贪嗔痴慢疑等。
- “即赴大雷音”:大雷音寺位于天竺国,是佛教中的圣地之一,象征着修行者的目标所在。
【赏析】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邃的哲学和宗教思想。这一回节选自第三十一回,描绘了猪八戒和孙悟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们在修行道路上相互支持的情景。
诗中通过描绘“义结孔怀”和“法归本性”,展现了孙悟空和猪八戒之间的深厚友情和一致追求。这种友情超越了血缘关系的束缚,更强调了精神上的共鸣和理解。
诗中“金顺木驯成正果”,反映了修行者通过顺应自然法则,逐渐达到心灵净化和升华的过程。这里的“心猿木母合丹元”进一步强调了修行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诗中的“共登极乐世界”,不仅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也暗示了修行者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从凡夫俗子到圣人的转变。
诗中的“剪除六门趣,即赴大雷音”寓意着修行者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达到目标。这里的“大雷音”不仅是佛教中的圣地,也象征着修行者的最终归宿和成就。
这一节选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哲理思考,展示了孙悟空和猪八戒在修行道路上的互助与成长。同时,诗中的意象和典故也使得整首诗歌更加丰富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