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僧无隐身法,乃是东土唐僧,上雷音寺拜佛求经进宝的和尚。”太子道:“你那东土虽是中原,其穷无比,有甚宝贝,你说来我听。”三藏道:“我身上穿的这袈裟,是第三样宝贝。还有第一等、第二等更好的物哩!”太子道:“你那衣服,半边苫身,半边露臂,能值多少物,敢称宝贝!”三藏道:“这袈裟虽不全体,有诗几句,诗曰:佛衣偏袒不须论,内隐真如脱世尘。万线千针成正果,九珠八宝合元神。仙娥圣女恭修制,遗赐禅僧静垢身。
见驾不迎犹自可,你的父冤未报枉为人!”太子闻言,心中大怒道:“这泼和尚胡说!你那半片衣,凭着你口能舌便,夸好夸强。
我的父冤从何未报,你说来我听。”三藏进前一步,合掌问道:
“殿下,为人生在天地之间,能有几恩?”太子道:“有四恩。”三藏道:“那四恩?”太子道:“感天地盖载之恩,日月照临之恩,国王水土之恩,父母养育之恩。”三藏笑曰:“殿下言之有失,人只有天地盖载,日月照临,国王水土,那得个父母养育来?”太子怒道:“和尚是那游手游食削发逆君之徒!人不得父母养育,身从何来?”三藏道:“殿下,贫僧不知。但只这红匣内有一件宝贝,叫做立帝货,他上知五百年,中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共知一千五百年过去未来之事,便知无父母养育之恩,令贫僧在此久等多时矣。”
《西游记·第三十七回·鬼王夜谒唐三藏悟空神化引婴儿》
译文:
贫僧无隐身法,乃是东土唐僧,上雷音寺拜佛求经进宝的和尚。太子道:“你那东土虽是中原,其穷无比,有甚宝贝,你说来我听。”三藏道:“我身上穿的这袈裟,是第三样宝贝。还有第一等、第二等更好的物哩!”太子道:“你那衣服,半边苫身,半边露臂,能值多少物,敢称宝贝!”三藏道:“这袈裟虽不全体,有诗几句,诗曰:佛衣偏袒不须论,内隐真如脱世尘。万线千针成正果,九珠八宝合元神。仙娥圣女恭修制,遗赐禅僧静垢身。见驾不迎犹自可,你的父冤未报枉为人!”太子闻言,心中大怒道:“这泼和尚胡说!你那半片衣,凭着你口能舌便,夸好夸强。我的父冤从何未报,你说来我听。”三藏进前一步,合掌问道: “殿下,为人生在天地之间,能有几恩?”太子道:“有四恩。”三藏道:“那四恩?”太子道:“感天地盖载之恩,日月照临之恩,国王水土之恩,父母养育之恩。”三藏笑曰:“殿下言之有失,人只有天地盖载,日月照临,国王水土,那得个父母养育来?”太子怒道:“和尚是那游手游食削发逆君之徒!人不得父母养育,身从何来?”三藏道:“殿下,贫僧不知。但只这红匣内有一件宝贝,叫做立帝货,他上知五百年,中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共知一千五百年过去未来之事,便知无父母养育之恩,令贫僧在此久等多时矣。”
注释:
- 贫僧(三藏):指唐三藏法师,即玄奘法师,他是唐朝的一位高僧,为了寻求佛法真谛,历经艰辛前往印度取经。
- 东土:指大唐国,是中国的一个古国名字,这里用来代指唐朝。
- 雷音寺:位于天竺国,是佛教的圣地之一。
- 袈裟:佛教僧众所穿的长袍,通常用布料制成,用以遮身护体。
- 第一等、第二等:泛指等级或质量较好的物品。
- 父冤:指的是父亲的冤屈。
- 感、日月照临:形容受到天地的恩惠和阳光的照射。
- 国王水土之恩:指得到国王的庇护和照顾。
- 父母养育之恩:指得到父母的抚养和关爱。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唐三藏与王子之间的互动。诗中唐三藏自称“贫僧”,表明其身份是一位僧人。他向王子介绍自己的身份和身上的袈裟,并询问王子对父母养育之恩的认识,显示出他的谦逊和智慧。王子则以质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父亲冤屈的看法,同时也质疑了唐三藏关于父母养育之恩的说法。最后,唐三藏揭示了袈裟的神奇功能——能够知晓未来的事情,从而让王子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整个故事充满了宗教色彩和哲理思考,通过对人物的对话和情节的描述,展示了佛教的教义和人性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