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曰: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莫教坑堑陷毗卢。本体常清净,方可论元初。性烛须挑剔,曹溪任吸呼,勿令猿马气声粗。昼夜绵绵息,方显是功夫。这一首词,牌名《南柯子》。单道着唐僧脱却通天河寒冰之灾,踏白鼋负登彼岸。四众奔西,正遇严冬之景,但见那林光漠漠烟中淡,山骨棱棱水外清。师徒们正当行处,忽然又遇一座大山,阻住去道,路窄崖高,石多岭峻,人马难行。三藏在马上兜住缰绳,叫声“徒弟。”那孙行者引八戒、沙僧近前侍立道:“师父,有何吩咐?”三藏道:“你看那前面山高,只恐有虎狼作怪,妖兽伤人,今番是必仔细!”行者道:“师父放心莫虑,我等兄弟三人,性和意合,归正求真,使出荡怪降妖之法,怕甚么虎狼妖兽!”三藏闻言,只得放怀前进,到于谷口,促马登崖,抬头观看,好山:嵯峨矗矗,峦削巍巍。嵯峨矗矗冲霄汉,峦削巍巍碍碧空。怪石乱堆如坐虎,苍松斜挂似飞龙。岭上鸟啼娇韵美,崖前梅放异香浓。涧水潺-流出冷,巅云黯淡过来凶。又见那飘飘雪,凛凛风,咆哮饿虎吼山中。寒鸦拣树无栖处,野鹿寻窝没定踪。可叹行人难进步,皱眉愁脸把头蒙。
这首诗的格式是按照《西游记》第五十回“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的内容进行的。每句诗都是对这一情节的概括,并附有一些关键词的解释和赏析。以下是逐句释义:
- 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莫教坑堑陷毗卢。
- 心地:指内心的清净。
- 频频扫除:比喻不断清除心中的杂念。
- 尘情:世俗之情。
- 细细除:细致地去除。
- 莫教坑堑陷:不要让世俗的困扰或陷阱阻碍自己的修行。
- 毗卢:梵语的音译,意为清净,这里是佛教用语,代表心灵的纯净。
- 本体常清净,方可论元初。
- 本体:这里指的是人的本质,即人的本性。
- 清净:指心灵的纯净无暇。
- 方可论元初:只有在内心保持清净的状态,才能谈论到佛性的本原。
- 性烛须挑剔,曹溪任吸呼,勿令猿马气声粗。
- 性烛:指佛性之光,比喻为指引方向的明灯。
- 挑剔:比喻要细心观察、深入探究。
- 曹溪:禅宗六祖惠能的法号,这里借指禅宗的智慧。
- 吸呼:呼吸,比喻吸取知识或智慧。
- 勿令猿马气声粗:不要被世俗的声音或情绪所干扰,保持心灵的宁静。
- 昼夜绵绵息,方显是功夫。
- 昼夜绵绵息:形容长时间的静坐或修行。
- 方显:才显得出。
- 功夫:指修行的功夫,即修行的成果。
这首词描绘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遭遇严冬和一座大山阻挡的情景。唐僧师徒三人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继续前行,展现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这首词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态度和修行过程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西游记》中对人性、善恶和修行的深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