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上弦月皎,三藏与行者步月闲行,又见个道人来报道:“我们老师爷要见见中华人物。”三藏急转身,见一个老和尚,手持竹杖,向前作礼道:“此位就是中华来的师父?”三藏答礼道:“不敢。”老僧称赞不已。因问:“老师高寿?”三藏道:“虚度四十五年矣,敢问老院主尊寿?”老僧笑道:“比老师痴长一花甲也。”行者道:“今年是一百零五岁了,你看我有多少年纪?”老僧道:“师家貌古神清,况月夜眼花,急看不出来。”叙了一会,又向后廊看看。三藏道:“才说给孤园基址,果在何处?”老僧道:“后门外就是。”快教开门,但见是一块空地,还有些碎石迭的墙脚。三藏合掌叹曰:

忆昔檀那须达多,曾将金宝济贫疴。祗园千古留名在,长者何方伴觉罗?

诗句:

忆昔檀那须达多,曾将金宝济贫疴。    
祗园千古留名在,长者何方伴觉罗?    

译文:
回想起当年那位名叫檀那的须达,他曾用珍贵的金宝来拯救那些贫困的人。这座古老的寺院——祇园,自古以来就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长者如今又在何处陪伴着觉罗呢?

注释:

  • 「檀那」:意为施舍或捐赠财物以帮助他人,这里指一位慷慨的施主。
  • 「须达多」:是故事中的人物,他的名字在这里被用来象征那位给予援助的长者。
  • 「金宝」:通常指珍贵的物品,如珠宝或钱财,在这里泛指帮助和救济行动。
  • 「贫疴」:指贫困和疾病,这里指的是需要帮助的人。
  • 「祗园」:这是祇园寺,是故事中的主要场所之一,一个古老且有名的佛教寺庙。
  • 「长者」:在中文中,这个词常用来尊称年长的男性或女性,这里是指那位长者。
  • 「觉罗」:在清朝时期,这是一个贵族姓氏,代表着尊贵和权力。

赏析:
这首诗通过回顾与叙述的方式,展现了《西游记》中的一段历史故事。诗中提到的“须达”和“檀那”是佛教中常用的词汇,代表慷慨施舍与宗教赞助。诗中的“济贫疴”表达了对那些需要帮助者的深切关怀。整体上,诗句不仅记录了故事背景,同时也传递了深刻的道德讯息,即行善积德的重要性以及助人为乐的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