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都玩着月,缓缓而行,行近后门外,至台上又坐了一坐。忽闻得有啼哭之声,三藏静心诚听,哭的是爷娘不知苦痛之言。他就感触心酸,不觉泪堕,回问众僧道:“是甚人在何处悲切?”老僧见问,即命众僧先回去煎茶,见无人方才对唐僧行者下拜。三藏搀起道:“老院主,为何行此礼?”老僧道:“弟子年岁百余,略通人事。每于禅静之间,也曾见过几番景象。若老爷师徒,弟子聊知一二,与他人不同。若言悲切之事,非这位师家,明辨不得。”行者道:“你且说是甚事?”老僧道:“旧年今日,弟子正明性月之时,忽闻一阵风响,就有悲怨之声。弟子下榻,到祗园基上看处,乃是一个美貌端正之女。我问他:‘你是谁家女子?为甚到于此地?’那女子道:‘我是天竺国国王的公主。因为月下观花,被风刮来的。’我将他锁在一间敝空房里,将那房砌作个监房模样,门上止留一小孔,仅递得碗过。当日与众僧传道,是个妖邪,被我捆了,但我僧家乃慈悲之人,不肯伤他性命。每日与他两顿粗茶粗饭,吃着度命。那女子也聪明,即解吾意,恐为众僧点污,就装风作怪,尿里眠,屎里卧。白日家说胡话,呆呆邓邓的;到夜静处,却思量父母啼哭。我几番家进城乞化打探公主之事,全然无损。故此坚收紧锁,更不放出。今幸老师来国,万望到了国中,广施法力,辨明辨明,一则救拔良善,二则昭显神通也。”三藏与行者听罢,切切在心。正说处,只见两个小和尚请吃茶安置,遂而回去。
这首诗是《西游记·第九十三回 · 给孤园问古谈因 天竺国朝王遇偶》中的一片段。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他都在玩着月亮,缓缓地行走,走到后门外,又坐在台上。突然听到有人哭的声音,唐僧安静下来仔细倾听,哭声中充满了对父母不知苦痛的诉说。唐僧深受触动,忍不住泪流满面,转身问众僧:“这哭声是从哪里来的?”老僧见状,便叫众僧先回去煮茶,等没人了再回来对唐僧和行者行礼拜见。唐僧把老僧搀扶起来说:“老院主,为何这么客气?”老僧说:“弟子年岁已近百岁,懂得一些世情,在禅静之间,也曾见过几番景象。对于老爷和师徒们的经历,弟子略知一二,与其他人不同。至于哭泣之事,非这位师家能明辨。”
行者问道:“你刚才说的到底是什么事?”老僧答道:“去年今日,我正在赏月之时,忽然听到一阵风声,随即传来悲怨之声。我放下行李,到祗园基上看去,发现是一位美貌端正的女子。我问她:‘你是何人的女儿?为何来到此地?’那女子道:‘我是天竺国国王的公主。因为月下观花时被风吹来。’我把她锁在一间破空房中,将那房改造成监房的样子,门上仅留有一小孔,仅能递进碗的大小。当日与众僧传道,说她是个妖邪,被我用绳索捆绑起来,但我是僧人,本应慈悲为怀,不忍伤害她性命。每日给她两顿粗茶粗饭,让她度日。那女子也聪明伶俐,理解我的心意,怕被众僧玷污,就装模作样,尿里睡、屎里卧。白天胡言乱语,呆呆傻傻的;到了夜晚,则想念父母的啼哭声。我几次进城打探公主的事,却毫发无损。因此我坚持将她紧紧锁在房里,绝不放出来。现在幸得老师来此,望老师到该国后广施法力,辨明真相。一则是为了救拔那些善良的人,二则是为了让世人知道我的神通广大。”三藏和行者听了这番话,十分感慨,同时也对那个女子的命运感到同情。
注释:
- 都(dōu): 全部,全都
- 缓(huǎn)行:缓慢地行走
- 后门(hòu mén):后面的大门
- 台(tái):台阶或平台
- 啼哭(tí kū):哭泣
- 诚(chéng)听:真诚地聆听
- 心酸(xīn chán):内心感到悲伤而疼痛
- 泪堕(lèi dù):眼泪落下
- 回问(huí wèn):询问
- 院主(yuàn zhǔ):寺庙的主持和尚
- 煎茶(jiān táo):烧水沏茶
- 老僧(lǎo shēng):年长的僧侣
- 性月(xìng yuè):指月亮的阴晴圆缺
- 监房(jiān fáng):囚禁犯人的房间
- 监房模样:改造成类似监房的样子
- 小孔(xiǎo kǒng):很小的孔洞
- 尽(jìn)管:尽管
- 怜(lián):怜悯,同情
- 慈(cí):慈祥,善良
- 乞化(qǐ huà):请求施舍,乞讨
- 坚收紧锁:坚决地锁住她
- 更不放出:一点也不放她出去
- 广施法力:广泛施展法术
- 辨明:分辨清楚
- 昭显:使显著
- 解救:解救
- 昭示(zhāo shì):显示
- 哀伤(āi shāng):悲伤
- 悲苦:悲哀痛苦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位老僧向唐僧和行者讲述的故事,展现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对佛法的慈悲。故事中的女子被误解为妖邪,但老僧却以慈悲之心对待她,希望借助法力来解救她的苦难。诗中还表达了对那位女子命运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整个故事既富有哲理又充满情感,是《西游记》中一个引人深思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