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得山门,只见山门下挑担的,背包的,推车的,整车坐下。也有睡的去睡,讲的去讲。忽见他们师徒四众,俊的又俊,丑的又丑,大家有些害怕,却也就让开些路儿。三藏生怕惹事,口中不住只叫:“斯文,斯文!”这时节,却也大家收敛。转过金刚殿后,早有一位禅僧走出,却也威仪不俗。真是——
面如满月光,身似菩提树。拥锡袖飘风,芒鞋石头路。
三藏见了问讯。那僧即忙还礼道:“师从何来?”三藏道:“弟子陈玄奘,奉东土大唐皇帝之旨,差往西天拜佛求经。路过宝方,造次奉谒,便求借一宿,明日就行。”那僧道:“荒山十方常住,都可随喜,况长老东土神僧,但得供养,幸甚。”三藏谢了,随即唤他三人同行,过了回廊香积,径入方丈。相见礼毕,分宾主坐定,行者三人,亦垂手坐了。
诗句释义与翻译:
- “进得山门,只见山门下挑担的,背包的,推车的,整车坐下。也有睡的去睡,讲的去讲。”
- 这是描述进入寺庙的场景,描绘了各种形态的人在寺庙中忙碌的情景,包括挑夫、商人、僧人等。
- “忽见他们师徒四众,俊的又俊,丑的又丑,大家有些害怕,却也就让开些路儿。”
- 这里提到唐僧一行人的到来引起了一些惊讶和不安,但最终还是让出了道路。
- “三藏生怕惹事,口中不住只叫:‘斯文,斯文!’”
- 唐僧为了避免引起麻烦,反复提醒周围人保持斯文。
- “这时节,却也大家收敛。”
- 此句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在某种情境下,大家都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不再那么放肆。
- “转过金刚殿后,早有一位禅僧走出,却也威仪不俗。”
- 描述了经过一个装饰华丽的建筑后,出现了一位穿着朴素却气质不凡的僧人。
- “面如满月光,身似菩提树。”
- 形容僧人的相貌和身材都非常出众,如同满月和菩提树一般。
- “拥锡袖飘风,芒鞋石头路。”
- 描述了僧人穿着袈裟(锡袖)行走的样子,给人一种轻风拂过的感觉,同时他的脚步轻盈地踏在石头路上。
- “三藏见了问讯。那僧即忙还礼道:“师从何来?”三藏道:‘弟子陈玄奘,奉东土大唐皇帝之旨,差往西天拜佛求经。路过宝方,造次奉谒,便求借一宿,明日就行。’”
- 这是唐僧向这位僧人问候,并说明了自己的目的。
- “那僧道:“荒山十方常住,都可随喜,况长老东土神僧,但得供养,幸甚。”三藏谢了,随即唤他三人同行,过了回廊香积,径入方丈。相见礼毕,分宾主坐定,行者三人,亦垂手坐了。”
- 僧人回应了问候,并表现出对唐僧及其同伴的欢迎态度。随后邀请他们一同前往他的住处休息。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一幅热闹而和谐的佛教场景。唐僧一行的出现虽引起了一些紧张情绪,但在僧人的引导和安抚下最终得以顺利前行。诗中的僧人形象既庄重又不失谦逊,体现了古代僧侣的风范。整体而言,此诗反映了一种宗教间的友好交流和文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