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披锦衣,手摇玉麈。身披锦衣,宝阁瑶池常赴宴;手摇玉麈,丹台紫府每挥尘。肘悬仙箓,足踏履鞋。飘然真羽士,秀丽实奇哉。炼就长生居胜境,修成永寿脱尘埃。圣僧不识灵山客,当年金顶大仙来。
孙大圣认得他,即叫:“师父,此乃是灵山脚下玉真观金顶大仙,他来接我们哩。”三藏方才醒悟,进前施礼。大仙笑道:“圣僧今年才到,我被观音菩萨哄了。他十年前领佛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人,原说二三年就到我处。我年年等候,渺无消息,不意今年才相逢也。”三藏合掌道:“有劳大仙盛意,感激,感激!”遂此四众牵马挑担,同入观里,却又与大仙一一相见。即命看茶摆斋,又叫小童儿烧香汤与圣僧沐浴了,好登佛地。正是那——
功满行完宜沐浴,炼驯本性合天真。千辛万苦今方息,九戒三皈始自新。
诗句:身披锦衣,手摇玉麈。
译文:唐僧师徒四人身着华贵的锦衣,手持玉制的麈尾,显得尊贵而庄重。他们正从东土大唐出发,踏上了西行的征途。
注释:
- 锦衣:古代皇帝或高级官员所穿的一种华丽的衣服,这里指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身穿的华丽僧袍。
- 玉麈(zhǔ):一种用玉石制成的拂尘,用于僧人行走时驱散尘土,也用来指挥弟子们。
- 身披锦衣,手摇玉麈: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出家之前的身份与装束,以及他们的修行状态。
- 丹台紫府:道教中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用来象征唐僧师徒四人即将到达的目的地,也就是西天极乐世界。
- 灵山脚下金顶大仙:指的是观音菩萨手下的得道高僧,他来迎接唐僧师徒四众,预示着他们将要经历一场重要的修行过程。
- 圣僧不识灵山客,当年金顶大仙来:暗示了唐僧师徒对即将到来的考验和修行机会一无所知,但最终将有机会亲自体验和学习佛法。
- 圣僧认得大仙,即叫师父:描绘了唐僧师徒在面对新角色时的反应,他们认出这位高僧是曾经指引他们的金顶大仙。
- 即叫:表示唐僧师徒四众对新角色的态度,他们立即回应并称呼对方为师父。
- 圣僧识破真如来,即叫师父:强调了唐僧师徒四众在认识到真正的佛法和修行境界后,对这位高僧的尊敬和认同。
- “师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称呼他人为“师父”是一种礼貌和尊敬的表达方式,这里体现了唐僧师徒与金顶大仙之间的师生关系。
- 圣僧不识灵山客,当年金顶大仙来:这句话反映了唐僧师徒四众对于修行和佛法的无知和迷茫,同时也揭示了他们在这次旅途中将要经历的重要转变。
- 三藏合掌道:“有劳大仙盛意,感激,感激!”:描述了唐僧师徒对金顶大仙的感谢之情,表达了他们对这位高僧教诲和帮助的深深感激。
- 遂此四众牵马挑担,同入观里:描绘了孙悟空等人被邀请到金顶大仙的道观中的情景,展现了他们即将开始的新旅程。
- 却又与大仙一一相见:描绘了师徒们在进入道观后的再次相见,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 即命看茶摆斋,又叫小童儿烧香汤与圣僧沐浴了:展示了金顶大仙对唐僧师徒四众的款待和照顾,体现了他们的虔诚和善良。
- 千辛万苦今方息,九戒三皈始自新:反映了唐僧师徒经过这次旅行,不仅完成了他们的修行任务,还重新获得了清净的心灵和坚定的信念。
- 九戒三皈:佛教中的戒律,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九条戒律,以及皈依三宝(佛、法、僧)的誓言。
- 好登佛地:意味着唐僧师徒四众将在这个地方得到升华和净化,成为真正意义上脱离尘世的佛陀。
赏析:
本回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丰富的人物对话,展现了唐僧师徒在旅途中的艰难困苦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毅力。同时,通过对金顶大仙这一重要角色的描述,也揭示了修行过程中的考验和成长。整首诗既富有诗意又蕴含深意,让人感受到修行之路的不易和珍贵。此外,诗中所表现的佛教思想也让读者在欣赏文学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心灵上的洗礼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