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去追赶,见经本落下,遂与行者收拾背着,来见唐僧。唐僧满眼垂泪道:“徒弟呀!这个极乐世界,也还有凶魔欺害哩!”沙僧接了抱着的散经,打开看时,原来雪白,并无半点字迹,慌忙递与三藏道:“师父,这一卷没字。”行者又打开一卷看时,也无字。八戒打开一卷,也无字。三藏叫:“通打开来看看。”卷卷俱是白纸。长老短叹长吁的道:“我东土人果是没福!似这般无字的空本,取去何用?怎么敢见唐王!诳君之罪,诚不容诛也!”行者早已知之,对唐僧道:“师父,不消说了,这就是阿傩、伽叶那厮,问我要人事没有,故将此白纸本子与我们来了。快回去告在如来之前,问他扌肯财作弊之罪。”八戒嚷道:“正是,正是!告他去来!”四众急急回山,无好步,忙忙又转上雷音。不多时,到于山门之外,众皆拱手相迎,笑道:“圣僧是换经来的?”三藏点头称谢。众金刚也不阻挡,让他进去,直至大雄殿前。行者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伽叶扌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即叫:“阿傩、伽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这首诗来自《西游记》第九十八回,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在雷音寺,唐僧发现原本应该充满文字的佛经卷宗变成了白纸本子,他感到十分失落和愤怒,决定回去告状给如来佛祖。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析:
- 八戒去追赶,见经本落下,遂与行者收拾背着,来见唐僧。
- 描述唐僧的徒弟猪八戒追赶佛经时的情景。
- 唐僧满眼垂泪道:“徒弟呀!这个极乐世界,也还有凶魔欺害哩!”
- 唐僧因为看到佛经变为空白而感到非常伤心和失望。
- 沙僧接了抱着的散经,打开看时,原来雪白,并无半点字迹。
- 描述沙僧接过散落的佛经,发现上面没有写字的情景。
- 慌忙递与三藏道:“师父,这一卷没字。”
- 沙僧将空无字迹的佛经递给唐僧,表示困惑。
- 行者又打开一卷看时,也无字。
- 孙悟空打开另一卷佛经,同样发现上面没有字。
- 八戒打开一卷,也无字。
- 猪八戒尝试打开第三卷佛经,结果同样是一片空白。
- 三藏叫:“通打开来看看。”卷卷俱是白纸。
- 唐僧要求大家全部查看一下,所有的佛经都是一张张的白纸。
- 长老短叹长吁的道:“我东土人果是没福!似这般无字的空本,取去何用?怎么敢见唐王!诳君之罪,诚不容诛也!”
- 唐僧感叹自己国家的人民缺乏智慧,无法理解这些佛经的重要性,同时也担心欺骗国王会受到严厉惩罚。
- 行者早已知之,对唐僧道:“师父,不消说了,这就是阿傩、伽叶那厮,问我要人事没有,故将此白纸本子与我们来了。快回去告在如来之前,问他肯财作弊之罪。”
- 孙悟空了解到真相后,建议他们回去告诉如来佛祖,揭发阿傩和伽叶作弊的行为。
- 八戒嚷道:“正是,正是!告他去来!”
- 猪八戒同意孙悟空的观点,并支持他采取行动。
- 四众急急回山,无好步,忙忙又转上雷音。
- 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急忙返回寺庙,因为他们知道必须赶快处理这个问题。
- 不多时,到于山门之外,众皆拱手相迎,笑道:“圣僧是换经来的?”三藏点头称谢。
- 当唐僧到达寺庙门口时,众神已经在那里迎接并欢迎他。
- 众金刚也不阻挡,让他进去,直至大雄殿前。
- 虽然有众多神灵在场,但他们并没有阻拦唐僧进入大殿。
- 行者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伽叶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
- 孙悟空大声质问如来佛祖,认为他的徒弟们辛苦完成了取经的任务,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 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 佛祖解释说,他已经知道阿傩和伽叶为什么将佛经变成白纸的原因了。他认为那些东西实际上是有重要价值的,只是由于某些误解导致他们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和利用。
- 即叫:“阿傩、伽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 最后,佛祖命令阿傩和伽叶将有字的佛经分发给唐僧师徒四个人。
这首诗通过对佛经被改成空白本子的描写,反映了唐僧师徒面对困难时的无助和挫败感,以及他们决心寻求正义的决心。通过他们的行动和对话,展现了佛教教义中关于真理、修行和智慧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