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旗蔽日,杀气遮天。一个金蘸斧直奔顶门,一个浑铁枪不离心坎。这个是扶持社稷,毗沙门托塔李天王;那个是整顿江山,掌金阙天蓬大元帅。一个枪尖上吐一条火焰,一个斧刃中迸几道寒光。那个是七国中袁达重生,这个是三分内张飞出世。一个似巨灵神忿怒,挥大斧劈碎西华山;一个如华光藏生嗔,仗金枪搠透锁魔关。这个圆彪彪睁开双眼,肐查查斜砍斧头来;那个必剥剥咬碎牙关,火焰焰摇得枪杆断。这个弄精神,不放些儿空;那个觑破绽,安容半点闲。
当下杨志和索超两个斗到五十余合,不分胜败。月台上梁中书看得呆了。两边众军官看了,喝采不迭。阵面上军士们递相厮觑道:“我们做了许多年军,也曾出了几遭征,何曾见这等一对好汉厮杀!”李成、闻达在将台上不住声叫道:“好斗!”闻达心里只恐两个内伤了一个,慌忙招呼旗牌官拿着令字旗,与他分了。将台上忽的一声锣响,杨志和索超斗到是处,各自要争功,那里肯回马。旗牌官飞来叫道:“两个好汉歇了,相公有令。”杨志、索超方才收了手中军器,勒坐下马,各跑回本阵来。立马在旗下,看到梁中书,只等将令。李成、闻达下将台来,直到月台下禀复梁中书道:“相公,据这两个武艺一般,皆可重用。”梁中书大喜,传下将令,叫唤杨志、索超。旗牌官传令,唤两个到厅前,都下了马,小校接了二人的军器。两个都上厅来,躬身听令。梁中书叫取两锭白银,两副表里来,赏赐二人。就叫军政司将两个都升做管军提辖使,便叫贴了文案,从今日便参了他两个。索超、杨志都拜谢了梁中书,将着赏赐下厅来。解了枪刀弓箭,卸了头盔衣甲,换了衣裳。索超也自去了披挂,换了棉袄。都上厅来,再拜谢了众军官,入班做了提辖。众军卒打着得胜鼓,把着那金鼓旗先散。梁中书和大小军官,都在演武厅上筵宴。
诗句:
水浒传 · 第十三回 ·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征旗蔽日,杀气遮天。一个金蘸斧直奔顶门,一个浑铁枪不离心坎。这个是扶持社稷,毗沙门托塔李天王;那个是整顿江山,掌金阙天蓬大元帅。一个枪尖上吐一条火焰,一个斧刃中迸几道寒光。那个是七国中袁达重生,这个是三分内张飞出世。一个似巨灵神忿怒,挥大斧劈碎西华山;一个如华光藏生嗔,仗金枪搠透锁魔关。这个圆彪彪睁开双眼,肐查查斜砍斧头来;那个必剥剥咬碎牙关,火焰焰摇得枪杆断。这个弄精神,不放些儿空;那个觑破绽,安容半点闲。
译文:
水浒传 · 第十三回 ·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战旗遮蔽了日光,战场上的杀气遮天蔽日。一员金枪手直刺敌人的顶门,另一员铁锤手不离敌人心坎。前者是支持国家的大护法毗沙门天尊,后者是整顿国家的大元帅天蓬元帅。一员金枪手的枪尖喷出火焰,另一员铁锤手的斧刃射出寒光。前者是三国时期的袁达重生,后者是《三国演义》中的张翼德。前者如同巨灵神发怒般挥动大斧劈碎华山,后者如同华光藏发怒般用金枪穿透锁魔关。前者睁大眼睛,斜着砍斧头;后者咬牙切齿,将枪杆折断。前者使尽浑身解数,毫不放松;后者找准对方的破绽,从容应对。
注释:
-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 第十三回:这是《水浒传》中的一个章节。
- 急先锋东郭争功:指的是梁山好汉东郭侠和索超争夺功劳。
- 青面兽北京斗武:指的是梁山好汉青面兽杨志和北京的好汉索超在比武场上争斗。
- 征旗蔽日,杀气遮天:形容战斗场面的激烈和紧张。
- 金蘸斧直奔顶门,浑铁枪不离心坎:描绘两位英雄使用的武器。
- 一个是扶持社稷,毗沙门托塔李天王:指梁山好汉李天王托塔李靖。
- 那个是整顿江山,掌金阙天蓬大元帅:指梁山好汉天蓬元帅李衮。
- 一个枪尖上吐一条火焰,一个斧刃中迸几道寒光:形容两位好汉的武器威力巨大,光芒四射。
- 那个是七国中袁达重生:指梁山好汉袁达复生。
- 这个是三分内张飞出世:指梁山好汉张飞出现。
- 一个似巨灵神忿怒,挥大斧劈碎西华山:描绘梁山好汉石将军愤怒的样子,挥舞着巨大的斧头劈碎了华山。
- 一个必剥剥咬碎牙关,火焰焰摇得枪杆断:形容战斗时的惨烈和激烈。
- 这个弄精神,不放些儿空;那个觑破绽,安容半点闲:强调两位英雄在战斗中全力以赴,不给对方留下任何机会。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激烈的战斗场景。通过对两位好汉的形象、武器以及战斗过程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他们的英勇无畏和技艺高超。同时,诗中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和典故,使得整首诗歌富有韵律感和画面感,更加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