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听了,慌忙着蔺仁引入。直到后牢枯井边望时,见里面黑洞洞地,不知多少深浅。上面叫时,那得人应。把索子放下去探时,约有八九丈深。宋江道:“柴大官人眼见得多是没了!”宋江垂泪。吴学究道:“主帅且休烦恼。谁人敢下去探看一遭,便见有无。”说犹未了,转过黑旋风李逵来,大叫道:“等我下去!”宋江道:“正好。当初也是你送了他,今日正宜报本。”李逵笑道:“我下去不怕,你们莫要割断了绳索。”吴学究道:“你却也忒奸猾!”且取一个大篾箩,把索子抓了,接长索头,扎起一个架子,把索抓在上面。李逵脱得赤条条的,手拿两把板斧,坐在箩里,却放下井里去,索上缚两个铜铃。渐渐放到底下,李逵却从箩里爬将出来,去井底下摸时,摸着一堆,却是骸骨。李逵道:“爷娘,甚鸟东西在这里?”又去这边摸时,底下湿漉漉的,没下脚处。李逵把双斧拔放箩里,两手去摸底下,四边却宽。一摸摸着一个人,做一堆儿墩在水坑里。李逵叫一声:“柴大官人!”那里见动。把手去摸时,只觉口内微微声唤。李逵道:“谢天地!恁的时还有救性!”随即爬在箩里,摇动铜铃。众人扯将上来。
这首诗描述了宋江和李逵在后牢枯井边探查柴进的情况,发现他已被困井中。吴学究建议用索子下井探查,最终发现井内有一堆骸骨。李逵试图救出柴进,却发现他已被埋在水坑里。最后,众人将他救出。
译文:
梁山好汉第五十四回 · 入云龙斗法破高廉 黑旋风探穴救柴进
宋江听到消息,急忙让蔺仁引路。到达后牢枯井边,见里面黑洞洞的,不知有多深。上面叫唤,却没人回应。将绳索放下去探查,约有八九丈深。宋江说:“柴大官人眼见得多是没了!”宋江垂泪。吴学究提议:“主帅且休烦恼,谁能下去探看一遭,便见有无。”正说间,黑旋风李逵过来,大声叫道:“让我下去!”宋江说:“正好,当初也是你送了他,今天正宜报本。”李逵笑道:“我下去不怕,你们莫要割断了绳索。”吴学究责备他:“你也太奸猾了!”随即取一个大篾箩,把绳索抓在筐里,接上长索头,扎起一个架子,把绳索抓在上面。李逵脱得赤条条的,手拿两把板斧,坐在筐里,把绳索放井底,并缚住两个铜铃。渐渐放到井底,李逵从筐里爬出来,去井底下摸时,摸着一堆东西,却是骸骨。李逵道:“爷娘,这是什么鸟东西在这里?”又去这边摸时,底下湿漉漉的没下脚处。李逵把双斧拔开筐里的木棍,两手去摸底下,四周却很宽。一摸摸着一个人,堆成一堆蹲在水坑里。李逵叫一声:“柴大官人!”那里见动静。把手去摸时,只觉得口内微微声唤。李逵道:“谢天地!恁的时还有救性!”随即爬进筐里,摇动铜铃。众人将他扯上来。
赏析:
这首诗以宋江和李逵的视角展开,通过他们的对话展现了当时紧张而复杂的情境。其中,李逵的勇气和机智尤为突出。他不仅勇敢地挑战危险,还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同时,诗中的环境描写也生动形象,如”黑洞洞的”、”水坑里”等词汇都为读者描绘出了一个阴森恐怖的氛围,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面对生死关头时,人们往往会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选择。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揭示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