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谢长须,翻经筑高台。
远公不可作,依师想重来。
五千贝多叶,讲诵喧法雷。
文字性已离,禅定何时回?

下面是对《靖安八咏 其六 讲经台》的逐句解释:

  1. 第一句“我闻谢长须,翻经筑高台”
  • “我闻谢长须”:这里指的是听到有关谢长须的事情。谢长须可能是某位与佛教或道教有关的人物。
  • “翻经筑高台”:翻经即翻阅经书,筑高台则指修建高高的讲经台。这表达了建造讲经台的行为是为了学习和传播佛教或道教的知识。
  1. 第二句“远公不可作,依师想重来”
  • “远公不可作”:远公是唐代高僧慧远的字,这里用来表示不能效仿远公(慧远)的简朴生活方式。
  • “依师想重来”:依师即跟随老师学习,重来则意味着希望再次回归学习的状态。这反映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育的重视。
  1. 第三句“五千贝多叶,讲诵喧法雷”
  • “五千贝多叶”:贝多叶是佛教中常用的一种书写材料,这里可能是指书写了大量的佛经。
  • “讲诵喧法雷”:讲诵即诵读经文,喧法雷则是形容声音响亮,如同雷声。这描绘了讲经台上僧侣们诵读经文的场景。
  1. 第四句“文字性已离,禅定何时回?”
  • “文字性已离”:这里的文字性可能指的是文字描述或者文字知识,已经超越了这些,进入了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 “禅定何时回?”:禅定是佛教术语,指达到的一种心境状态,这里询问这种心境状态何时能够回归。这反映了对心灵平静和悟性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描绘讲经台的建设、僧侣的学习与讲经活动,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或道教教义的敬仰以及对知识和精神修行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化教育和宗教信仰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