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也无忌;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注释】

  1. 长孙无忌(?-645年):唐朝开国功臣,字伯阳。唐高祖李渊赐姓长孙。唐太宗李世民之舅父,官至司空、太尉,封魏国公。
  2. 蔺相如:即廉颇蔺相如,战国时赵国人,赵惠文王时任相国。曾出使到秦国被秦昭王扣留,后与赵国大臣赵奢一同策划救赵,在邯郸之战中大败秦军。因功被封为上卿,拜相如。
  3. 司马相如:指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今四川成都)。景帝时为武骑都尉。武帝元狩二年(前127年)随汉武帝出使西南夷,以功封文成侯,位金马门待诏,后任武骑常侍。因事免官,居茂陵,著有《子虚赋》《上林赋》。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全诗用典多,但并不晦涩难懂,而且语意通顺。作者通过巧对,表达了他对“名相如,实不相如”的感慨。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也无忌。”首句点明所咏人物,指出两位都是名将,而其名字相同。次句写两位都是名将,但是实际才能不相上下。这一句既写出了两位名将的相似之处,又写出了他们的不同之处。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第二句是说两个历史人物。第一句先点出两人的名号一样,第二句再点出两人的事迹不一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这两个人都被称为“相如”,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才学和本领。这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把蔺相如和司马相如并举来写,说明他们两人虽然同为相国,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人才,只是徒有虚名而已。
    最后一句“名相如,实不相如”,意思是说,这两位名相其实并不相称。这里的“相如”指的是蔺相如和司马相如。这一句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两位名人并非真正才学的不足,而是由于他们的名望太大,才造成了他们的名声和才能不相符的现象。这种讽刺手法非常巧妙,既表达了诗人对两位名人才华的赞美之情,又批评了他们的名望过大所带来的问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