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刘郎江右住,高堂大字书荣遇。
借问何因得此名,向人指点门前树。
年年八月金粟开,云是仙翁亲手栽。
异本定从天上得,清芬应自月中来。
只今系马长安道,梦想故园秋色好。
匡庐青压九江深,翻笑淮南小山小。
草木之生关盛衰,百年培植当清时。
寄谢子孙毋剪伐,青云留取最高枝。
【注释】
题:写。荣遇:荣誉与机遇。刘郎:作者自称。江右:今江西一带。高堂大字书荣遇:指荣遇二字,是大字写的,意思是说这荣遇不是随便得来的。向人指点门前树:指着门前的一棵松树。年年八月金粟开:指松树每到秋末,叶子变成黄色,上面会结满像粟米一样的果实,叫“黄龙尾”。这是唐代诗人郑谷《题郑审封君山松》诗中的名句,所以此处用此典。云是仙翁亲手栽:传说晋代隐士许由,在舜耕田时,看到一头黄龙在耕田,于是把锄头扔在地上,离开。后来隐士箕山,被当地的农民奉为仙人。所以此处用此典。异本定从天上得,清芬应自月中来:松树的种子是从天上落下来的,而且清香四溢,好像从月亮上飘来的味道一样。只今系马长安道,梦想故园秋色好:现在只能骑着马来到长安道上,心中还怀念着故乡秋天美丽的景色。匡庐青压九江深,翻笑淮南小山小:庐山的青翠颜色压住了九江的山水,反而嘲笑起那些小小的淮南的山来说,它们太渺小了。草木之生关盛衰,百年培植当清时:草木的生长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一百年精心培育,应当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寄谢子孙毋剪伐,青云留取最高枝:嘱咐子孙后代不要砍伐,让这些树木永远留在最高的树枝上。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此时刘禹锡已经五十岁上下,宦途失意,长期漂泊在外,心情十分忧郁,因此写下了这首题画诗。
前四句是咏物抒情,后四句是议论抒怀。
首联“白发刘郎江右住,高堂大字书荣遇。”刘禹锡因遭奸佞排挤而贬谪,到过许多地方。但到了江南,便觉得这里风景秀丽,气候温和,生活安逸,心情也舒畅起来。他常常站在江边,望着那滔滔江水,想到自己一生坎坷,不禁悲从中来。这时他看见一位白发老人在自家门上写了一个“荣”字,他顿时明白了这位老人对自己的期望,也想到了自己的前途,不由得感慨万分。
颔联“借问何因得此名?向人指点门前树。”刘禹锡想:“为什么他能这样高寿?他是怎样做到的呢?”于是他走到老人面前问道:“您长寿的原因是什么?”老人告诉他说:“这棵树是我亲手种植的,我种它的时候,正值八月,正是秋天,天气很好。这棵树的根扎在地下,枝干向外伸展,叶茂果丰,所以能够活到今天。”老人说完就指着门前的一棵松树给刘禹锡看。
颈联“年年八月金粟开,云是仙翁亲手栽。”刘禹锡看了老人的指点,再看那棵松树果然长得茂盛、挺拔。这让他想起了晋朝许由的故事。许由是古代传说中的隐士,他曾将一块玉璧扔在地上,表示不贪富贵,愿意归隐山林。当他隐居在箕山的时候,当地的农民为了感谢他的恩德,特地为他修了一座庙宇,称他为“箕神”。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高尚品质和卓越贡献,就把这种精神称为“仙风”。因为松树的种子是从天上落下来的,所以后人常以“仙风”比喻一种高洁的品质或作风。
尾联“只今系马长安道,梦想故园秋色好。”刘禹锡虽然官运亨通,但他仍然心系家乡。他常常骑在马上来到长安城,看着那繁华的城市,心中总是思念着故乡的美景。尤其是秋天的时候,故乡的景色更是令人陶醉。他曾经写过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句子,可见他在故乡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然而现在他已经身处异地,不能回到故乡享受那宁静美好的生活了。
这首诗通过描写刘禹锡见到的那棵松树,表现了他内心的感慨与思索。同时通过对老人的赞美和颂扬,进一步表达了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