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公昔住庐山下,一十八人同结社。
到寺闻钟即皱眉,只有柴桑姓陶者。
不知何人写此图,风致还似东林无。
阿翁手持九节杖,一童抱琴不受呼。
今人古人同一调,虎溪何必传三笑。
题诗寄谢香炉峰,待我来蹑金芙蓉。
【注释】
- 题画:即《东林寺钟声图》。
- 远公:指慧远法师,南朝梁代著名僧人。庐山东林寺是慧远法师所建,因此后人称他为“庐山东林寺开山和尚”。
- 十八人同结社:指东林寺的僧侣们共结莲社之事。
- 到寺闻钟即皱眉:比喻听钟声而感到烦恼。
- 柴桑姓陶者:指晋朝陶渊明。
- 不知何人写此图:不知是谁画了这幅图。
- 风致还似东林无:意思是这幅图的风韵与东林寺的风韵相同。
- 阿翁手持九节杖:阿翁,对年长者的尊称。手持九节杖,表示修行人持戒精严,不随便与人交往。
- 一童抱琴不受呼:一童,一个小孩;不受呼,不接受别人的召唤。
- 今人古人同一调:今人,指现代的人;古人,指古代的人。同一调,同一个调子。
- 虎溪何必传三笑:虎溪,指晋僧慧理在虎溪讲经。相传慧理讲经时,有人三次打瞌睡,三次被叫醒;后来改为三人打瞌睡,三人打盹。
【赏析】
本诗通过描写一幅《东林寺钟声图》,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禅宗思想的赞赏和向往之情。诗人首先描绘了东林寺的景象,然后通过对比现代人和古人的行为来表达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和追求。最后一句则是对慧理故事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传承的思考。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