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萧索动虚无,千尺乔松夹道呼。
绕寺竹林藏梵语,孤村梅树下飞乌。
归途人慑斜阳后,绝岭云翻古庙隅。
却笑肩舆行不得,越山还用蹇童扶。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分析每句诗的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最后进行赏析即可。

此诗前四句写景,后二句抒情。全诗以“寒”字统领全篇,渲染一种凄冷的气氛和孤寂的情调。首句中的“动虚无”三字,把读者带入一片虚无缥缈的境界,使人感到寒风凛冽,万籁俱寂。接着诗人又用“呼”、“藏”、“飞”等动词勾勒出千尺乔松在道旁迎风而立,竹林深处传来梵呗之声,孤村梅树下有鸟儿飞过,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不仅使画面栩栩如生,还渲染了一种空寂清冷的气氛。

尾联是全诗感情的升华。“肩舆行不得”一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和惆怅。“越山还用蹇童扶”,既点出了诗人年迈体衰,步履艰难,又表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运用多种手法描绘出一个萧瑟、冷寂、孤寂的意境,抒发了一个年迈多病的隐者孤独寂寞的情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淡泊。

【答案】

(1)①“寒风”二字,写出天气之寒,为下文营造气氛;“动虚无”三字,将读者带入一片空虚缥缈的境地。(2)②“千尺”一词突出了竹子的高大;“竹”“松”二字,写出了环境的幽静与清冷;“呼”“藏”“飞”三字,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古庙隅”“孤村梅树”等词语,表现了环境的荒凉。(3)③“归途”二字,表现出诗人对仕途的无奈;“人慑斜阳后”,“绝岭云翻古庙隅”,则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厌恶。④颈联两句,通过写景来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独、苦闷的情感。(5)⑤尾联两句,通过对一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的向往。

译文:

寒冷的秋风吹过胶鬲山回荡着虚无的声音,千尺高的乔松夹道而立好像在向行人打招呼。寺中竹林深处传来梵呗之声,孤村梅树下有鸟儿飞过。夕阳西下时归途上的人们畏惧地缩头缩脑,越过高山时云层翻滚遮住了古老的庙宇。但诗人却笑着自己不能乘肩舆而行只好依靠拐杖前行。

赏析:

《过胶鬲山往还即事》,唐·李嘉祐。这是一首边关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作者因避安史之乱从长安来到洛阳,途经胶州,登临胶高台,写下这首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