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屐逶迤萧寺西,一支藤杖漫相携。
涓涓泉响聆幽洞,细细莎深认故溪。
胜迹不随今古变,物情只觉去来迷。
昔贤留咏归何处,却喜新碑勒旧题。

【注释】

谈思永:诗人的字。惠山:今江苏省无锡市西北,有惠山寺。题:刻在石碑上。勒:刻画。重街:繁华的街道。闲:闲暇。同赋:共同创作。逶迤:曲折连绵。萧寺西:指惠山寺西面的萧寺。一支藤杖:一根藤制的拐杖。漫相携:随意地一起走。涓涓泉响:泉水流淌的声音。莎深:草地深处。胜迹:著名的遗迹。不随(bù suí):不随着。去来:过去和未来的变迁。物情:事物的性质。只觉:只觉得。昔贤:古代贤人。留咏:留下来歌颂。归何处:归向哪里。却喜:却高兴,却喜欢。新碑:新的碑文。勒:雕刻、刻画,这里指书写或铭刻。旧题(tiě):旧诗、旧文等。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惠山寺小洞幽溪胜迹的七绝,是作者与其弟们同游惠山寺后,抒发感慨而作。全诗以“闲”字统领全篇,写景抒情,寓情于景,语言清丽自然,意境深远含蓄。首句写游览惠山寺的情景,二句写漫步小洞口的情趣,三、四句描写幽深的小溪,五、六句抒发对景物变迁的感受,最后两句点明题旨,抒发了作者对历史遗迹的怀念和珍惜之情。

首句“谈思永以唐张祜题惠山诗勒石重街小洞之闲与诸弟同”,表明自己与弟弟们在惠山寺小洞里游览时心情悠闲自得。诗人在游览中,不仅领略了山水风光,而且得到了精神上的陶冶。

第二句“山屐逶迤萧寺西,一支藤杖漫相携”,写诗人游览惠山寺西面小洞的情景。诗人在游览中,拄着藤杖,悠然自得地欣赏着美丽的风景,一路行来,心情舒畅,不觉已到了萧寺西面的小洞。诗人用“山屐”、“藤杖”等词语形象地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面。

第三、四句“涓涓泉响聆幽洞,细细莎深认故溪”,写诗人在小洞里听到潺潺的泉声,看到细密的莎草,回忆起曾经走过的溪流。这一句诗,既写出了诗人对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又表现出诗人对美好景物的热爱和留恋。

第五、六句“胜迹不随今古变,物情只觉去来迷”,写诗人对古今变化的思考。诗人认为,尽管世事变迁,但美好的景物永远不会改变,人们对它的感受也不会因此而迷惑。这一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珍视,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深刻理解。

尾联“昔贤留咏归何处,却喜新碑勒旧题”,写诗人对前人的怀念以及对自己作品的喜悦之情。诗人认为,前人的咏叹已经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成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感到很高兴。同时,诗人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了信心和希望,相信它们将会流传千古。

这首诗以清新脱俗的语言描绘了惠山寺小洞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留恋之情,以及对历史遗迹的珍视和对个人作品的信心与希望。整首诗构思巧妙,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