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陟山阁,佳日授衣初。
四壑俱摇落,极目情未舒。
岂有素心侣,俗驾阗郊墟。
荡舟出泾口,悠然返敝庐。
采菊对樽酒,蔬食甘无鱼。
拙养心所适,闭门十年余。
屏迹澹尘想,吾生惟晏如。
秋风日瑟瑟,向夕增欷歔。
阳乌悄方至,寒蛩鸣已疏。
物候疏经变,岁时良不居。
栖栖鲁中叟,徒劳问溺沮。
处世苟无术,再咏耽师书。

这首诗是王绩在唐高宗永徽五年(654)九月九日登龙山所作。

诗的前四句写登高之乐,后四句写返舍独酌之情。中间八句写游赏之乐,最后六句写独酌之乐。整首诗以“登高”起兴,由景入情,层层铺叙,步步深入地刻画出诗人的孤独、抑郁和无奈之情。全诗语言朴素,情感深沉。

前四句写登高之乐。首句写登山,次句写初秋时节,第三句写四下无人,第四句写极目无阻。此四句为登高之始,也是全诗之始。

中间六句写游赏之乐。这六句为中间,也是全诗之中。这六句分两层:第一层写景物,第二层写情志。

后四句写独酌之乐。最后四句是结尾,也是全诗之终。

王绩是一个清高的隐士。他生活在唐朝初建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腐败,人民疾苦不堪。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王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宁愿远离尘嚣,过着清静淡泊的生活。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这种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首联点题,写登高山之乐。“登高”二字为全诗定调,以下皆从这一角度着笔。“九日”,“陟”字有双关义:“登”字写出了“登高”的本意;“陟”字又暗指《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的“载胥及溺,亦孔之艰”,这里借代“祸难”。“授衣”即“授衣节”,指重阳节。

颔联写游赏所见。诗人登上高处,只见四周山谷摇落,一片萧瑟。

颈联写独酌之情。既然游赏没有兴致,只好独自饮酒消愁。

尾联写独酌之乐。酒酣之际,采菊而对樽,素食而饮,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拙养”两句写归隐之意。“拙养”指隐居生活,“心所适”指内心满足。

“屏迹”两句写恬退之志。“澹”是淡漠的意思。“晏如”指心情宁静愉快。

“秋风”四句写羁旅之情。秋天的风声瑟瑟凄凄,傍晚时分,更加伤感悲凉。

“阳乌”两句写夜宿之愁。太阳刚刚落下,蟋蟀叫声已经稀疏了。

末联写世态炎凉,感慨岁月流逝。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仕途失意、归隐山林的心境,表现了他淡泊明志、安贫乐道的生活理想和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