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金陵总未真,六朝花月几经春。
阑干误喜逢倾国,却是丹青卷里人。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求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把握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抒情方式、描写方法、炼字等;最后结合诗句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具体内容进行欣赏。
“铜雀金陵总未真,六朝花月几经春”,首联写建安七子中的陈琳曾作《铜雀台赋》,描绘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壮丽图景,但金陵(今江苏南京)并没有完全恢复,三国时期的六朝繁华已不复存在,只有花月依然在,只是时光荏苒,岁月无情。此句以史实为依据,暗含着历史兴衰更替的沧桑感。
颔联是全诗的关键,作者通过“阑干”二字点明“误喜”的原因。“阑干”一词出自《南史·后主沈后传》,意为栏杆。“误喜逢倾国”,诗人因误信传言而以为见到了传说中的美人,心中欢喜若狂,殊不知所遇者不过是一个普通女子而已。这一细节的设置,既与前文的历史背景相呼应,又巧妙地将“得真”与“误喜”巧妙结合,体现了诗人的聪明才智。
“却是丹青卷里人”,尾联则是诗人由“误喜”引发的感慨。诗人通过“丹青”一词暗示了这位女子并非传说中的美女,而是画中人物。这里的“丹青”并非指绘画,而是借代,用以形容女子的美貌。“却是丹青卷里人”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
【答案】
咏二乔得真字韵
铜雀金陵总未真,六朝花月几经春。
阑干误喜逢倾国,却是丹青卷里人。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咏历史上的美人故事,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首联“铜雀金陵总未真,六朝花月几经春”,诗人借咏史上的传说故事,抒发了自己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感慨。铜雀台位于今安徽巢湖市西南郊,三国时期曹操在此称霸,后来孙权在此称王,这里曾经是三国鼎立的政治中心之一。“铜雀金陵总未真”,诗人用“真”字来强调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历史总是有真假之分的,真实的历史往往比传说更加残酷。“六朝花月几经春”,诗人通过对“六朝”这一历史名词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兴衰更替的沧桑感。
颔联“阑干误喜逢倾国,却是丹青卷里人”,颈联“却”字转折,由“误喜”转为失望。诗人错以为遇到了传说中的美人,心中欢喜若狂,殊不知所遇者不过是一个普通女子而已。这一细节的设置,既与前文的历史背景相呼应,又巧妙地将“得真”与“误喜”巧妙结合,体现了诗人的聪明才智。
尾联“却是丹青卷里人”,尾联则是诗人由“误喜”引发的感慨。诗人通过“丹青”一词暗示了这位女子并非传说中的美女,而是画中人物。这里的“丹青”并非指绘画,而是借代,用以形容女子的美貌。诗人感叹历史变迁带来的无常之感,并借此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人生易逝,往事如梦,一切都将成为过去,唯有历史长存。
这首诗以史实为依托,借咏史上的传说故事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衰更替的沧桑感,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