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风沙晓,崇丘灌木墟。
地犹沧海郡,人上太平书。
注释:
- 梦秋过瀛洲: 梦中渡过了瀛洲,即梦中的仙境。
- 旷野风沙晓: 辽阔的原野上,清晨的风沙弥漫。
- 崇丘灌木墟: 高耸的山丘和稀疏的灌木构成了荒废的遗址。
- 地犹沧海郡: 这里的土地依然像沧海一样广袤无边。
- 人上太平书: 人们已经登上了太平盛世的书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梦中的景象,诗人在梦中穿越了瀛洲,看到了辽阔的原野和荒废的山丘,感受到了大地依然像沧海一样广阔,而人们已经登上了太平盛世的书籍,展现了诗人对和平与繁荣社会的向往。
旷野风沙晓,崇丘灌木墟。
地犹沧海郡,人上太平书。
注释:
【注释】 ①奉家君命:受家君的委托。遣入侍感述:派遣我入朝侍奉并有感而发。 ②唱第:指应试中选。金銮陛:指皇宫,金銮殿。赤芾衣:指天子的衣服,赤是朱红色,芾为黑色相间,古代礼服。 ③风云:比喻时机和形势。真忝窃:真的惭愧自己窃取。犬马:比喻微贱的人。奈孤微:无奈自己微贱。 ④丹心:赤诚之心,忠心。迥:远。三秋:一年中的第三个秋季,这里指秋天。紫禁:即紫禁城,皇宫的别称。 ⑤经纶
注释: 金阙虚仙望,丹崖识汉功。 - 金阙:指皇宫,也指仙境。虚仙:虚妄的仙人。 - 丹崖:红色的山坡或悬崖。识汉功:认识汉朝的功绩。 鲁连非弃组,安石忽乘风。 - 鲁连:战国时期的侠客,名胜(一说姓谈)。 - 安石:王安石,字子安,号半山。 - 弃组:抛弃自己的功名富贵,表示不慕荣利。 - 忽乘风:忽然乘着大风,比喻奋发有为。 薏苡悲形似,靡芜怨岁穷。 - 薏苡:一种植物,可入药,也可做粮食。
【注释】 ①“燕歌”二句:指易水送别。《乐府诗集》卷七十九《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②“江柳”二句:写诗人怀念远方的亲人和友人。《文选》李善注引《蜀都赋》:“江潭之间,巴姬负船,汉女弹弦。其声清哀,动千行泪。” ③“啼猿”二句:写诗人思念远去的人。传说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者;后因用“细腰”比喻美女。此处借喻思念之人。 ④“莫就”二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要点范围,然后根据要求圈出相关诗句,再结合注释、关键词分析作答。此诗首联“寥阒依清梵,徘徊恋景晖”,写寺院幽静的景象;颔联“可怜溪谷望,不见芰荷衣”;颈联“鲤跃思传素,花残欲趁飞”写鱼儿游动和花儿凋谢的情景;尾联“所惊年岁异,讵止惜芳菲”。 【答案】 ①清梵:佛寺中诵经的声音。②芰(jiè):菱
程舜敷谪居海上问讯 其一迢递瑶台客,凄清铜柱秋。 蜃氛朝彩变,鲛泪夜珠流。 槎影通天远,岚光接地浮。 深怜挂席往,何日度瀛洲。 注释: 1. “迢递”: 形容距离遥远、曲折。 2. “瑶台”: 指仙境或高远之地。 3. “凄清”: 形容凄凉、冷清。 4. “铜柱”: 古代传说中昆仑山的四根柱子,这里可能指代某种象征性的地标。 5. “蜃氛”: 海市蜃楼的烟雾,比喻虚幻的景象。 6. “鲛泪”:
【注释】 高洲:山名。刘述文,字子安,汉高祖时人。《南史》载其曾隐居此山。 赤城:山名。 黄精:植物,根茎可食,有益气补虚、安神等功效。 绕屋种:指在山中建房种树。黄精:一种可食用的植物,根茎可食,有益气补虚、安神等功效。 桃花色:用来形容溪水的颜色。 烟林布谷声:形容山林中的鸟鸣声。 记年从汉魏:意思是我曾在汉魏时期隐居过这里。 混世狎公卿:意思是我在混浊的世事中与公卿们为伍。 刘郎
献策动京华,还山种桂花。 从知卧金马,不及炼丹砂。 五岳卢敖杖,三秋博望槎。 伊人竟何在,岁岁望蒹葭。 注释: 献策动京华:指向朝廷提出建议或策略。 还山种桂花:回到山上种桂花树。 从知卧金马:意为知道如何休息和养生。 不及炼丹砂:意思是不如修炼仙丹。 五岳卢敖杖:五岳指的是中国的五个山脉,卢敖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三秋博望槎:指秋天时在海上的航行。 伊人竟何在:你究竟在哪里? 赏析:
诗句释义 1. 一日千秋别 注释:一天,一年;千秋,岁月长久。 赏析:这句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分别的情感,强调时间的漫长和离别的痛苦。 2. 孤云万里心 注释:孤云,孤单的云;万里,形容距离遥远。 赏析:这里的“孤云”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而“万里”则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 谁怜泉下士 注释:泉下士,指隐逸的贤者;怜,怜悯。 赏析:诗人感叹无人理解自己对高洁志向的追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应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然后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以及手法等,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情感。最后分析诗作的语言特点。 【答案】 译文: 蕙草的香气飘散在天空之中,旌旗飘扬奔赴禁城的宫门。长安的晨曦照耀着朝廷的宫殿,司马夏云迎接着朝廷使臣。青海连天边,胡骑奔驰;金微绝漠,汉军远去。和戎非武略,何时请长缨。 注释: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分析每一句的大意,最后进行赏析。 题干要求是“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这是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首先读懂全诗,然后理解诗意,最后根据注释翻译诗句即可。 【答案】 ①分影悲连理:夫妻恩爱。分影:夫妻分开,形影不离。②鸣榔听采莲:用打鱼的木槌击打水声
注释:鸟儿飞走之后,树林更加寂静,龙经过时,仍留下腥味。只有我乘着孤舟在月光下划行,夜夜都来到南面窗户旁的窗前(即“南楹”) 赏析:此诗是一首抒情佳作。诗人以“见怀”为题,写景寄情,借物言志。首句写鸟去林静,龙过雨腥,烘托出一种空寂凄冷的气氛,暗寓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接着写自己乘孤棹夜航,月夜到南门,与友人相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友人的殷切希望,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注释】登天池:在江西省德安县,有“一城山色半城湖,十里荷花半里洲”之说。 绝顶:山顶。 偏增:反而增加了。 念远情:思念远方之情。 御风声:御风而行,形容乘风飞驰的样子。此二句是说:登上了天池的山顶,吟咏着诗人自己所作的《龙溪见怀》诗的韵脚,反而增添了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赏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登山所见之景。“绝顶”,即山的最高处,此处指天池山巅;“半江”,即一半江水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南源庵的墙壁上题写的诗句。 第一句“一宿东山下”,描绘了诗人在山脚下短暂休息的情景,表现了他旅行的艰辛和对自然的敬畏;第二句“山高云雾深”,通过“山高”和“云雾深”,形象地勾画出了山区的幽静与神秘感;第三句“何时重策杖”,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再访此地的愿望,同时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不易;最后一联“月出听猿吟”,展现了夜晚时分,在山林之中听到猿猴的叫声,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注释】 寄孙锦衣 其四 不堪:难以承受;客舍:旅店;望:眺望,远望。帝城:指京城长安。䲭夷:古代少数民族。后世:后世子孙,后代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怀古诗,借咏古人的典故来抒写诗人对故国沦亡的感慨。 第一句“堪”,本意是能够,承受得住,这里指经受不住。第二句“正在”,本意是正好,正巧碰上。第三句“马革”,即用马皮制成的战袍,比喻战死沙场,壮烈殉国。第四句“䲭夷”,即“蛮夷”
注释:春天的京城已经开满了花,但是夜半时分就传来出发的命令,记得当初送别时,他拉住我的衣服指着地上的灰尘。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离别的诗。诗人在京城中看到满地的鲜花却无心欣赏,只是匆匆告别,然后马上出发,可见诗人对即将到来的离别有多么的焦虑和急切!“记得门前别”这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而“牵衣指暗尘”,则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暗尘可能是指路上的尘土,这一句既写出了离别时的伤感
【注释】 将军:指唐代诗人李适之。 下殿:离开朝堂,进入内廷。直:直行、直道。 自鞚(kòng)紫骝缰(jiāng):自己驾驭着一匹紫色的骏马缰绳。辔:马嚼子,套在马头上用来控制缰绳的铁链子,泛指缰绳。 章台:宫庭名。唐时长安有章台街。 索酒:请求喝酒。尝:品尝。 赏析: 《寄孙锦衣》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之一。此诗为第二首。诗中描写了李适之骑马驰骋于京城大道上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