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草深松坐息机,碧山丹壑暮忘归。
十年襟袂三秋隔,千里音书一雁稀。
迟景况逢葭菼满,幽期更与菊花违。
澄江淡月怀人处,不为清霜自湿衣。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因此考生在答题时,要先把诗句翻译出来,然后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的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本诗是杜甫《龙窟道中》一诗,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诗人在龙窟道中与友人相别后,怀念之情顿生。首联写在龙窟道中坐息的情景;颔联写十年不见的友人,如今三秋之后才得相逢,又因音书稀少而倍感寂寥;颈联以景结情,表现了作者思念友人的感情;尾联则以清江上明月作结,寄寓了作者怀人之意。

【答案】

译文:细草深松之中我坐着休息,碧山丹壑之中我忘记了归途。十年间衣袂相连的朋友如今相隔三秋,千里之外只听到一只孤雁啼叫。傍晚时分景色萧条葭荻满地,幽雅的约会又与菊花无缘。澄江上淡月映照,正是我怀念朋友的地方,我不为寒冷的霜露沾湿衣裳。

赏析:“细草深松”四句,写诗人在龙窟道中坐息的情景。“细草”两句,写诗人坐息时所见的景物。细草、深松,都是静物,但在这静物中,又蕴含着诗人的情感。细草,写出了环境的宁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恬静。深松,写出了环境的寂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沉寂。“碧山”两句,写诗人坐息时所思的景物。碧山丹壑,也是静物,但在这静物中,又蕴含着诗人的情感。碧山,写出了山的颜色青翠欲滴,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丹壑,写出了壑的颜色红艳夺目,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激动。这两句,通过对比色彩的浓淡来渲染诗人内心的情绪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暮忘归”一句,写诗人坐息时的心境。暮色苍茫之中,诗人感到归心似箭,恨不得立刻飞奔回家。“十年襟袂三秋隔”,写诗人与朋友分别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三秋”,泛指三年。“襟袂”,代指衣带。这一句,从时间的角度写出了诗人与朋友分别的时间长,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千里音书一雁稀”,写诗人盼望与朋友通信的心情。音书,书信。“一雁稀”,用一个“稀”字来表达诗人盼望书信的心情。这一句,从空间的角度写出了诗人与朋友分离的距离远,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迟景况逢”两句,写诗人在龙窟道中遇见的景物。“迟景”,迟暮的景象。“葭菼”两句,写诗人在龙窟道中见到的景物。葭菼,两种水草名。《毛诗》:“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孔颖达疏:“寒气肃杀,葭蒹菼藻皆枯凋,故曰‘葭菼’。”这里用“霜”字来形容天气的严寒。“满”“违”,都表示一种无奈的意思。这两句,通过描写龙窟道中的景物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澄江淡月”四句,写诗人怀友之情。“澄江”一句,写诗人看见江水清澈透明,倒映在月亮里。“淡月”,月光很淡,很美。“怀人处”一句,写江上明月是诗人怀友的地方。“不为”二句,写诗人看到江上明月,不为自己沾湿衣裳而高兴。这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人格化,使明月成为诗人的朋友。这两句,既写出了李白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也表明了李白自己不贪恋富贵的高洁品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