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称望郡,祭酒职尤清。
不对鞭笞事,惟闻弦诵声。
诸生传命令,六藉校章程。
问政谁频过,时牵旧令情。

【注释】

建宁:治所,今福建省建瓯市。

祭酒:官名;古代学府中的高级教师。

鞭笞(chītiě):用鞭子抽打人。

六藉(jí)校章程:指学校教育制度。藉,音同“辑”,整理、编纂的意思。

旧令:以前的命令。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建阳为曾文洲饯行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曾文洲赴建宁祭酒的行程和沿途风光,表达了对曾文洲的祝贺之情以及对其前途的美好祝愿。

首句“八闽称望郡”直接点明了曾文洲赴京的原因——被朝廷选派为建宁祭酒。这里的“八闽”指的是福建地区,而“称望郡”则意味着建宁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曾文洲的赴任也是出于对家乡和故土的眷恋之情。

二句“祭酒职尤清”进一步强调了曾文洲赴任的重要性。祭酒是古代学府中的高级教师,职责重大,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在这里,诗人以“尤清”来形容曾文洲的德行品质。

三至五句“不对鞭笞事 惟闻弦诵声”则是对曾文洲在建宁的表现进行了具体描绘。这里使用了两个典故:“不对鞭笞事”指的是不受权贵的欺压和凌辱,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惟闻弦诵声”则是指曾文洲在建宁期间,只听闻他的教诲声,没有听到过他受到鞭笞的声音。这两句诗既体现了曾文洲的品质修养,也暗示了他所处的环境相对清廉和宽松。

六至七句“诸生传命令 六藉校章程”则是对曾文洲在建宁教育方面的贡献进行了进一步说明。这里的“诸生”指的是学生,而“传命令”则是指曾文洲在教书育人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学生们都愿意听从他的教导和管理。同时,“六藉校章程”则是指曾文洲制定的学校教育制度,这个制度对于当时的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一句“问政谁频过 时牵旧令情”则是对曾文洲政治生涯的展望。这里的“问政”指的是政治问题或事务,而“频过”则是指频繁地经过或处理这些事情。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曾文洲未来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的期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曾文洲政治才能的认可。

整首诗通过对曾文洲赴任建宁祭酒这一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曾文洲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才能,同时也表达了对他未来政治生涯的美好祝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