苫为席,块为枕,憔悴孤儿墓田寝。
墓田树,声萧萧,寒涛卷空风叶飘。
树不止,风不息,孤儿欲化田中石。
【解析】
此诗是唐代李益的作品。据《旧唐书·李益传》记载,“益少孤贫,年四十始游京师,宿于市桥旅舍,遇一老妪,悯其意,为设食;又遗之钱帛。”因此可以推测出,本诗可能表达了诗人的身世之感。
题风木遗哀卷:
“风木”典出《诗经·邶风·终风》。“终风”即“西风”,“风木”比喻父母(这里指自己的母亲)已去世。此句言自己因思念母亲而作此诗。
苫为席,块为枕,憔悴孤儿墓田寝:
“苫”指草垫,“枕”即枕头,“冢”通“冢”,墓地。此言诗人在母亲的墓地中,以草为枕、木为席,形影相吊,形容自己孤独凄凉的心境。
墓田树,声萧萧,寒涛卷空风叶飘:
“墓田”是作者对母亲墓地的称呼,“萧萧”是草木被风吹动发出的声响,“寒涛”是指秋风。这两句写秋风萧瑟,草木凋零,诗人在墓地上徘徊,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树不止,风不息,孤儿欲化田中石:
“树止”指树木停止生长,“风休”指秋风停止吹拂,“化”通“骸”。“田中石”即田中的石头,诗人用石头来比喻自己,说自己像石头一样被埋在地下,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通过描写作者与母亲在一起时的情景和分别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对母爱的怀念。
首联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交代创作缘由。“题风木遗哀卷”,点明题旨。“风木”,典出《诗经·邶风·终风》。“终风”即西风。“风木”指代父母或死者。《毛诗序》:“《终风》,刺宣王也。思贤德也。”此诗以“风木”为比,抒发对亡母的深切思念之情。
颔联写诗人在母亲的坟墓前所感受到的悲凉气氛,并进一步渲染这种氛围。“苫(shān)为席,块为枕”,用草编成垫子,用土做成枕头,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墓地中凄惨的情状。“憔悴”,憔悴瘦弱。这一句写出了自己身体上的消瘦和内心的忧伤。“墓田树”,墓田里的树木。“声萧萧”,树叶被秋风吹动发出的声音。这一句描写了秋风扫过坟墓周围的树木时,树叶发出的沙沙响声。这声音让人联想到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以及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哀。“寒涛卷空”,寒气逼人的秋天,秋风席卷着整个空旷的田野。这一句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气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心中无尽的悲伤和无奈。
颈联写诗人在墓地中徘徊,感慨时光流逝,生命短暂。“树不止,风不息”,树林里的树木虽然停止了生长,但秋风却依然不停地吹拂着。这一句既写出了自然界的规律性,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悲凉。“孤儿欲化田中石”,诗人将自己比作一块无依无靠的石头,被埋在地下,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尾联写诗人在墓地中徘徊,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冢(zhǒng)田树,声萧萧”,坟墓周围的树木,发出沙沙的响声。这一句既描述了墓地的环境,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伤。“寒涛卷空风叶飘”,寒气逼人的秋天,秋风席卷着整个空旷的田野。这一句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气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无尽悲伤和无奈。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诗歌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动人。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深沉的人文关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